也来个“正名”
刘旭
和其弟打虎英雄武松比起来,武大郎确实是相形见绌的。《水浒》中说他其貌不扬,整日串街走巷,是卖炊饼的个体户。而他的“成名开”,却是身后七百多年的事——漫画小品荒诞剧,连篇累牍,无不借他的“光辉形象”,武大之名便家喻户晓了。
我写这个题目,并不是想和文友们争“专利权”,而是因为友人自武大郎的故乡河北省清河县来,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既是故事,可能也不便稽考,只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罢了。那故事说,三十多岁的武大郎任清河县令时,一个屡试不中、家徒四壁的秀才上门求助,他对其大加款待。一晃半年时间,秀才天天酒足饭饱,却不见父母官有“扶贫”的迹象,拂袖而去,而且耿耿于怀,沿归途各村张贴“大字报”,诬称武大郎之妻和人私通。于是,“淫妇潘金莲”的流言不胫而走,以致被施耐庵缀入名著之中。更有甚者,据此演绎而成的《金瓶梅》,大有洛阳纸贵之势。其实,那个秀才造完舆论回到家中,倒追悔莫及了;昔日的破茅屋,已为武县令派人盖的新瓦房所取代……
武大郎在位政绩如何,未曾考究,不便妄论。但他处理穷秀才的上访,实在值得称道。相比之下,大火燃烧半月之后才姗姗而来的林业部长杨钟,从省委常委会会场频频溜出给情妇打电话的副省长倪献策等辈,连武大郎也会不齿的。他们名曰“公仆”,不是比“公主”更让侧目么?
武大郎为民解难,百姓有口皆碑,这就是最好的正名。而那些仍不许高个子进店的现代武大郎,当然不在正名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