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从这里发源
祁念曾
坐在我面前的调水,高高的个子,瘦削的面孔,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说起话来常常手舞足蹈。他早已告别了童年,却还象孩子一样活泼纯真;他已度过了火红的青春年华,却还象年轻小伙子一样热情奔放。他给我送来了新出的诗集《静夜写意》,我读着组诗《挂甲屯的爱和恨》,不禁沉思良久:哦,“渭水”,这条质朴浑厚而又欢腾跳荡的河流,就是从这里发源的啊!
渭水原名周抗美,1950年11月出生在西安市的一个革命干部家庭里。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剧作家,使他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感染。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全省的重点中学
陕西师大二附中,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热诚帮助都使他感受到人生的温暖。他顽强勤奋地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当人生的旅途上刚刚出现一片玫瑰色的鲜霞,就被那场“史无前例”吞没了。他的父亲因改编过剧本《保卫延安》而被打成“黑作家”,母亲也被株连关进“牛棚”。
1968年,他在极端苦闷中被分配到山区插队落户。白天在地里干活,他挑起一百多斤的担子拼命跑,晚上,坐在煤油灯下读着几本磨破了的《星星》、《诗刊》,他沉浸在诗的世界里。他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要流?有多少痛苦和悲伤需要宣泄?他开始写诗了,在父亲留给他的稿纸上唱出自己心底的歌。
1971年,他被招工到宝鸡市测量队,常年爬山涉水、顶风冒雨在野外工作。饿了,吃两个干馍;渴了,喝几口泉水。他住在只有九平方米的小阁楼里,窗外就是繁华的闹市区,下班后,他却关起门来刻苦读书、写作。他读了古今许多作家的作品,写了二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有时一写就是一个通宵。他坚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武装自己的头脑,才有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诗篇。而真要写出这样的诗篇,最要紧的,还当有抨击假恶丑的胆略,有张扬正气的魄力,并在此基础上,用生命和才华结晶出时代所需要的东西来。
历史的长河流到了1976年金色的10月。渭水在精神上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使他耳目一新。他想起了含冤负屈而死的彭德怀元帅,想起了父亲改编的剧本《保卫延安》,不禁感慨万端,他决心要为彭老总唱一支发自肺腑的颂歌。他翻阅了报刊上大量的回忆彭老总的文章,彭总的光辉形象在他眼前晃,在他胸中闪,使他夜不能寐。十年的生活经历,十年的刻苦磨练,使他的诗情如烈火熊熊燃烧,似大海汹涌澎湃。他挥笔疾书,通宵达旦,终于写成了组诗《挂甲屯的爱和恨》,寄给了四川的《星星》诗刊。1979年12月,《星星》诗刊以卷首的显要位置刊登了这位年轻人的处女作,引起强烈的反响,被评为“1979年——1981年星星诗歌创作奖。”那脍炙人口的诗句在读者中广泛流传:玫瑰开了,姿色娇艳,盛开的花朵浓香四散;把老人的英名千里播传。高梁红了,分外耀眼,累累的果实压弯枝干;把老人的心血化作火焰情思绵绵,思情不断,这里的男女老幼,早已同彭总结成了生死亲眷!
从此,渭水一发而不可收。几年来,他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五百多首诗,出版了三本诗集。他深有感触地说:“诗人要唱出人民大众的心声。永远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永远扎根于现实生活,这才是诗的源头活水啊!”
渭水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