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垦生命的绿洲(报告文学)
高雄文
“自食其力”,对于一个正常人,是一句多么轻松的话语,可是对那些残疾人来说,则充满着艰辛,伴随着挫折和磨难。
西北国棉四厂劳动服务公司缝纫组,就是由十几个残疾人组成的小集体。他们不仅自食其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敬佩,而且用超乎常人的汗水为集体和社会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请看下列一组数字:
1984年赢利2524元;
1985年为24088元;
1986年完成利润计划
119.7%。
数字的价值是有限的,然而他们所创造的人生价值是无限的。残疾青年小尚说:“和常人相比,我们是不幸的……人生中的磨难固然会使软弱的人更加软弱,但也会使坚强的人更加坚强。”是的——
这个小组,大部分是女青年,不少人从孩提时就留下了残疾,当她们步入成人的行列并开始思索未来人生时,面对着她们的是升学无望,求职无门,五彩斑斓的生活离她们那么遥远。她们不愿被生活遗忘,她们要向社会标明自己的存在。她们是纺织厂的子弟,但纺织厂健康子弟招工都难,平板脚的不要,视力不好的不要,身高不过一米六的不要……谁都想碰碰运气争一争。逢到招工时,厂门口总缩着几个残疾青年,用无望的又不甘心的目光瞅着进进出出的每一个人。谁见了谁揪心。82年,厂领导终于下了决心——成立一个以残疾人为主的缝纫组。一颗石子投入了沉寂已久的湖,泛起阵阵涟漪。
由父母搀扶,由亲人陪伴,她们来到了属于自己的“工厂”——一间简陋的小屋,那里有几台家用缝纫机……就这,也使她们潸然泪下了。
事实告诉她们,生活不怜悯弱者。
她们选择了坚强。她们将在这里播种希望,用自己的身躯开垦生命的绿洲。生产什么呢?围腰帽子吧,那东西大量需要,对技术要求也不高,好干。于是十几个残疾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多少个日日夜夜,趴在缝纫机前,试制、加工、再试制、成品终于出来了,用户大为满意。
她们哭了。她们的父母也眼泪纵横,社会承认了这些残疾孩子们的存在。接着,第二批棉服、第三批工作服……订货纷至沓来,河南、西宁、新疆的货主也不远千里,慕名而至。缝纫组有了勃勃生机。
那年冬季,她们加工三万五千余双绒布手套。交货时间特别紧迫。
全小组职工自带干粮,从早晨在机前一直工作到第二天上午,没有一人离开自己的岗位。右腿右手均残废的小青年尚朝林,用左手艰难地操纵着裁剪机,一步一挪,吃力地裁剪着8公分高40层厚的绒布;结婚才三天的新媳妇冯雪玲在认真地踩缝纫机;王红、刘萍的脚感觉不灵敏,已经冻烂了。望着大家,组长张秋妹感动得不得了,自从缝纫组成立以来,大家没过上一天轻松日子……
加工七千余套夏装,加工一万五千件围腰帽子,给某中学加工校服,给西宁加工五万多双无腰绒手套……全是凭着一股硬劲儿咬着牙在拼。不难想见,这十来个残疾人组成的缝纫组,有的是腿、脚有残疾,有的是上肢不灵,有的是心脏病……对于这些数量大、要货急,连正常人也难以承受的劳动量,对于她们,有多难。
为了多出几件产品,她们宁肯不喝水或少喝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数不清的加班延点,父母亲来几次都接不回去;不知多少个雨夜雪天,互相搀扶着、挤挨着、走在泥泞的小路上。真象是在沙漠中跋涉,如今,当她们经过千辛万苦走出沙漠的时候,汗水、泪水、欣慰、振奋,她们终于用自己残疾的躯体开垦出一片希望的绿洲!
缝纫组门前那条摔倒过不少残疾人的路是公司领导派人收拾的。再没有人看着那条路发愁掉泪了。
今天,最初的几台小型家用缝纫机已为电动手缝机、工业缝纫机所代替;当初的人工单件裁剪也已让位于成批的电动剪裁;由只能加工围腰、手套发展到了以承做服装为主的多产品加工;固定流动资产达三万余元……缝纫组走上了充满生机的绿地。
缝纫组被省纺系统劳动服务公司评为标兵小组。去年,缝纫组的人们互相携扶着去外地省旅游了,山山水水唤醒了沉寂的青春,劳动为她们赢来了生活的乐趣与自尊。
她们以毅力战胜了自身,正迎着灿烂的阳光,走向充满生机的绿洲。
(注:作者系缝纫组一残疾青年
本文摄影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