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8年03月12日
头版
01

对话与对策

齐天

对话是加强民主政治的新形式,现在,有许多单位都在琢磨如何把对话搞得更为生动活泼,更富有成效。然而,有的单位领导把对话变成了对策,好端端的“经”让歪嘴和尚念坏了。

一些人把对话变成了对策,是颇费了心机的。一是找“客观”理由。职工提出经济效益抓得不好时,有的领导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强调“底子薄”、“基础差”、“设备旧”、“资金缺”,等等。二是用“模糊”语言答对。职工要求改善生产条件或生活福利时,他们就用“努力”、“争取”、“决心”,“尽可能”、“创造条件”等模棱两可的语言来对付。这样,到时候做到做不到,职工也抓不住辫子。三是搞缓兵之计。职工要是提出对话,他们就找机会“出差”、“开会”,“学习”,而让职工有话对不成。四是找“挡箭牌”。对话时,有的主要领导坐阵指挥,让分管领导或业务部门回答职工提出的问题,自己只是在对话结束时,原则地表个态。凡此种种,直接影响了职工搞好、对话的信心。

何以如此?主要是这些领导同志对话的态度不端正。他们工作没做好,或者屁股不干净,怕自已对话时“下不了台”,甚至“砸了锅”。这些同志应该明白,广大职工是通情达理的。如果是改革中的失误,职工是可以谅解的,并会在对话中献计献策,促进改革顺利进行的;如果有错误,可以在职工群众的监督、帮助下,及时加以纠正;如果和群众有隔阂,可以通过对话交换意见,沟通情况,增进理解和感情;如果有问题不去对话,职工会通过各种渠道向上反映的。不但问题包不住,反而真会“砸锅”的。

变“对策”为真心实意的对话并不难,关键在于相信群众,打消怕字,做到“听一听,想一想,改一改,办一办”,把对话对到一块,把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为深化改革和建设“四化”奋力拼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