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西安街头的“摆地摊”现象
——部分职工从事第二职业心底爆光
本报记者 桂维平
每当夕阳西下,古城西安的大街小巷两旁,摆摊设点的经营者一字排开,形成了“长龙阵”,其中不乏是从事第二职业的职工。
最近,记者徜徉街头巷尾,通过与摊主和纳凉的人们闲谝聊天,录取了部分职工关于从事第二职业的热门话语——
之一:“搞第二职业收入真可观,挺引人的。”
在西安北大街商场以南的百米地摊上,近90个摊位五花八门,项目繁杂。经营者中以女性居多,以中青年为主。“你是搞第二职业的吧?”记者瞅准一位在地摊后放着挂有某企业车牌自行车的女摊主。
“你问这干啥”?女摊主低头轻语。
“随便问问,我也想到这儿摆个摊点”。我顺水推舟。“伙计,过这村可就没有外个店,要干得抓紧!干这几个小时可比咱上一天班强。”旁边站着的小伙子接过话茬,心还挺诚的。
经了解,他们俩原来是夫妇,但却不愿意透露双方的姓名。俩人都在西郊某国营企业工作。下班之后,男的先占摊位,女的随后来贩卖。他们从熟人那里批发点夏令俏货,一天还真能赚上二三十元哩!原来,这里在晚上6点以后是工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都不管的“死角”。记者经过几天的粗略调查,发现在此摆地摊的人中在职职工约占70%;无业无证摊贩约占25%;有证摊贩约占5%。
之二:“苦了正儿八经上班的,富了耍心眼会捣腾的。”
职工的第二职业方兴夫艾,造成了许多职工心理上的不平衡。每每触及这根敏感的“神经”,人们总是褒贬不一;“现在在职上班的,还不如业余摆摊的,人家就是卖个冰棍,一天也能挣上成10元钱。如果大家都去搞第二职业,谁还有精力干好本职工作?!”
“劳动致富咱没说的,可是有些人把第二职业当正职,在厂里工时定额完不成,使班组生产进度受影响。可人家在外挣得零头,也比在厂一个月的奖金多。苦就苦了正儿八经上班的,富了却是那些耍心眼会捣腾的。”
一位曾被所在单位连年评为劳模的“老先进”说:“我那百十块钱要养活家中5口人,老伴常年有病卧床,儿子待业,两个女儿还在上学,日子过得挺紧巴,工会组织经常救济补助,帮我度过难关,当有人让我入伙干点‘私活’(注:即利用业余时间揽活获得酬金),我总揣摸这事不成,咱没有这本事哪!”
之三:“有的人就是见不得别人挣钱,咱起早摸黑挣点钱容易吗?”
在钟楼邮电局前的卖凉鞋摊上,摊主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国家允许科技人员搞第二职业,咱工人利用业余时间找点事干,又有啥不行的?!不瞒你说,我为妻子单位推销积压品,一个月也能挣上200多元。”
长乐路中段的一个饮料摊点,就是一家几兄弟搞的第二职业。老大马某说:“咱没挣大钱的本事。眼下物价猛涨,工资有限,利用门前街口,兄弟们凑钱做点小生意,挣点劳心钱,但是,增加这点生活收入也不易啊!”
在五路口的环型天桥下;一位电工出身的小伙,自制了一台电动游戏机在此摆摊。凡交两角钱可按一次电钮,指针所指之物即归光顾者所有。摊前人头攒动,生意还挺红火。
“小伙子,可发了!”几位凑热闹的小青年嚷嚷着。
“不挣点,大热天我图个啥?”小伙回敬了一句。
小伙姓张,是北郊某厂的机修电工,凡事好琢磨。就这样,一晚上下来他也能赚上十二三元。
第二职业,既令人向往,又令人生畏。有褒亦有眨,有利亦有弊。如何来看待这一改革大潮中的新生事物?还有待于我们大家共同来探索、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