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活”
冯日乾
活,实在是个令人喜欢的字眼。
想想那个一切都治死了的年代,那连鸡蛋鸭蛋都不许上市,卖凉粉饸络都不允许的情景,“活”,可真是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经济上可以放宽政策,政治可不可以言“活”?我看,也不成问题。一个国家实行两种制度,应当说是“活的政治构想;改革,也正是要改变陈规使之变新,革除僵死的东西代之以“活”。党代会、人大会实行差额选举,是“活”;记者招待会上,总书记谈笑风生,宏论滔滔,更见其“活”。如果说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就是对内的“开放”,那么,允许外国资本家来我国投资办企业、当厂长、作经理,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外“搞活”!
“政治”这篇大文章写活了,其它“文章”自然会随之“活”起来。这里,我想起了新华社发的关于七届人大选出的政府领导人的《简介》。这些内容非常严肃,在过去绝不能“活”的文字,一反往常,方法多样,笔调活脱。关于胡平的简介,差不多就是这位新任商业部长的“答记者问”,或者竟可以说是他的就职演说,而《铁道部长李森茂》的结尾;“据了解,李森茂有一条规矩:子女外出坐火车,一律各自排队买票。弊绝风清,是否从这里做起?”就更别具风格,耐人寻味。“简介”之“活”传消息:春风骀荡,一河水开了。
当然,“活”的大气候下仍有“不活”的小天地,例如,在某些领导那里,他们没有“活”的改革思路,怕担风险,甚至不敢丢开讲稿说话,更不喜欢爱憎分明的快人快语,依旧把矫情虚意、模棱两可当作修养妙道,为官秘决,官宅官车,官腔官调,官样文章,官僚作风……除了“官气”,便是“死气”,唯独缺少为政者革故鼎新、敢作敢闯甚至普通人应有的“活气”。
“死”,就是呆板、僵化、死气沉沉,死水微澜,死抱成法,这是和守旧、停滞、乃至衰老腐败联系在一起的。而“活”,——灵活机动,生动活泼,热烈活跃,都与生命力有关,是生机旺盛、充满朝气的表现。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十亿神州为什么不乐于“活”,不敢于“活”呢?
我企盼每一片土地:“死”去“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