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娘、陶三春与忌讳
李文举
商洛山中多故事。一座山,一条水,这地名,那古树,都能被山民们说出个样样行行来。闯王爷在生龙寨娶妻生子啦,邵雍手植大叶柳啦,苏娘娘高楼梳洗啦,等等,有时间,有地点,情节离奇,绘声绘色,听之真能使“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但若实地察考,失望者居多,看景不如听景嘛!
有一山街,叫清油河,流传着“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与“三打陶三春”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本不足为奇,我国的地方戏曲中大多都有。然而出奇的是,这里一带人认定京娘与陶三春的娘家就在清油河,自然,他们都是娘家人了。娘家人嘛,自然须庄重、严肃。对于自家的姑娘与他人自由恋爱的事不愿见,也不愿闻。于是这一带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习俗,“为京娘,陶三春讳”。有一戏班忘却了“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的古训,未此上演了《送京娘》与《打瓜园》,不等戏完,触犯了众怒,一阵乱棍给打跑了。
诸好此类的忌讳,在其它地方也有。姓潘的户族不看《翠屏山》与《潘金莲》;王家庄不许演《王大娘钉缸》;天津蓟县颜家村一带不敬关公,因为他们的先祖颜良为关羽所斩。由此我又联想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忌讳:出门时,择三、六、九;饭桌上只能说吃好、吃饱,不能说吃完、吃了;走路时讲究低头妇人扬头汉;妇女不准骑骡子,因为骡子不生育;死了人不能给穿缎子,因与“断子”谐音。至于各个朝代以及“文革”中政治避讳,更多如恒河沙数,一语不慎,动辄得咎,会招来灭顶之灾。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其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禁忌避讳等观念意识,积淀得太厚太多,这如同一种无声的命令,指挥着世代人们按一定规范行事,“习俗移人,贤者难免”。然而一些本属落后、愚昧甚或荒诞无稽的忌讳,人们还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它,宣扬它,而且世代相袭,极其稳定。其结果,思想禁锢,社会停滞。悲哉也夫!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这是我们的先哲老子在两千年前讲的一句名言。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中国,象春潮溢满的清潭,改革、开放的闸门已开,欢腾的瀑布正在飞泻而下,人们头脑中各种陈旧、迂腐的观念正在被涤荡、冲洗。我想京娘、陶三春娘家人的忌讳意识,也应在洗刷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