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乐极生悲”
梁兆松
有支歌名叫“真是乐死人”。人们总以为这是艺术的夸张。其实,乐死人的事儿并非罕见。
古人早有“大喜伤人,致病致死”的明训。三国时蜀将赵子龙,百战沙场,未曾负伤,庆功宴上,死于笑下。宋朝抗金名将牛皋,看到敌人中计后,喜不自抑,仰天大笑,不料气绝归天。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
这“过喜伤心”、“真是乐死人”的奥秘究竟在哪里?祖国医学历来强调,喜怒哀乐,必须有所节制。喜笑过度,不能自持,必致心血受损,心神受扰,从而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精神异常,现代生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喜怒哀乐等情绪改变,都是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进行的,各方面都有其内在的平衡,以保持人的心理正常和情绪协调,任何一方超出极限,就可能破坏这种平衡,甚至诱发某种疾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如情绪激动,过度大笑,除可增加腹腔压力,影响心脏正常的活动外,还可使血液中儿茶酚胺等物质增加,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或脑溢血等,甚至猝死。
有人说大笑是“作恶的顽徒”,催命的“小鬼”,是有科学道理的。因此,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欢乐之时切莫放纵自己的情感,谨防“乐极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