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9年08月19日
第2版
02

在逆境中拼搏

——记千阳县建筑公司经理苏春芳

四年前,在千阳县政府门前,几十名工人把县委书记、县长团团围住,一双双期待和渴求的眼睛,望着“父母官”。“我们要活干,我们要吃饭!”他们是县建筑公司的工人。也难怪他们,因为他们已经几个月没有拿工资了。

这个仅有76名职工的企业,背贷款46万,养活44名退休工人。有技术的三个五个结伙搭帮自谋出路去了;有力气的出卖劳力挣钱养家糊口;最困难的要数那些退休工人,他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给谁呢?

苏春芳,一个木工出身的乡镇建筑队的工人。在这个时候,组织选中了他担任这个公司的经理兼党支部书记。

收拾一个烂摊子,比建一个新企业更难。工作千头万绪,该从哪里入手?他走访老职工,看望退休工人,调查施工单位,征求技术员和青工们的意见,终于在一堆乱麻中抽出了第一个线头:“人心散了,摊子烂了。”他首先统一了8名党员的思想,严肃处理了两名违纪党员。在职工大会上,他请老职工回忆建筑公司两套马车的艰苦创业史,呼吁大家,勒紧腰带,同公司共命运。他同大家一起制定了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大胆推行了“定额承包、计件工资和质量风险抵押责任制”,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1986年6月千阳县招待所大楼的招标承包激烈地竞争着,县建筑公司连投标资格都没有,苏春芳到招标办公室要求投标,人家哈哈一笑,说:“你能保证质量吗?这可是一项高级建筑装修工程……”一句话说得这个在建筑行业干了29年的老工人羞愧难当。他向发包单位和各级领导反复陈述自己的意见。为了公司的声誉,他当场立下军令状,用全家财产作为质量风险抵押,依法签订担保合同。也许,他承受的风险太大了,最后以最低标底中标,承包了招待所大楼建筑工程。

“建争气楼,打翻身仗”的巨幅标语悬挂在建筑工地,深刻在每一名职工的心头。为此,苏春芳对工程的每一个质量环节,都亲自把关,拆除每一个脚手架都要经他验收后,才能进行。他吃住在工地,他的家属离工地只有100多米,远每天从家门口路过三四次,一个多月,他竟没有进过家门。儿子订婚,三番五次地叫他回去,他竟然和亲家在一起没抽完一支烟,就又回到了工地。

苏春芳意识到,在对手如林的竞争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至关重要。于是,职工技术夜校搬到了工地,他们白天干,晚上学;学中干,干中学。并且在企业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他毅然选送了12名工人到省、市建筑院校进行培训。几年来,公司由原来的3名技术员,发展到现在的5名助理工程师、14名技术员和近百名技术工人。3年来,建筑公司产值和劳动生产率翻了两番,职工的工资增加了25%。他为职工改建了食堂,为伤残工人和独生子女户修建了家属楼。他自己仍然还是过去那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他20多次找有关部门为工伤职工安置家属子女,先后解决了20多名职工子女就业,而他的3个孩子还是农民。苏春芳就是这样一个共产党员。 (爱东 沉浮)27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