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反思”
高时阔
近几年,“反思”一词的利用率颇高。学者作报告,教师讲课,作家撰文,多爱皱起眉头作“反思”状,于是报刊讲坛时有惊世骇俗之论。
譬如,有人对“五四”适动经过“反思”后认为, “五四”运动并不是真正反封建的运动。又有人对鲁迅进行“反思”,结果认为,鲁迅是个“速朽”的人物。更有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大胆的“反思”,得出和结论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应该长扔一件旧衣服那样扔掉它;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行不通,得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实行私有制。这些人的所谓反思,实际上是否定一切的“反过来思考”,是“反其道而思之”。你说是白的,我偏说是黑的;你说是圆的,我偏说是方的;你说好,我偏说坏……否则,便是“反思”得不够味、不够水平。
如果上面提到的“反思”仅仅是个别人思想认识的偏激,那倒也无关大局。然而遗憾的是,一个时期以来,上述否定一切的“反思”论调却很有市场,并因此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学生,造就了更多习惯于“反过来思考”问题的人,以至于我们做正面宣传教育时反而很难被接受。这一沉痛的教训倒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反思”的。
“反思”原本是从德文和英文意译过来的一个哲学问汇,在旧哲学中是指人的认识过程。英国哲学家洛克把对意识的内在活动的观察称为“反思”。黑格尔则是专用“反思”这个词指对思想本身进行反复的思索。换言之,“反思”是指思想的自我运动、自我总结、自我认识,以求得不断完善的过程。显然,这里并没有“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当然,“反思”毕竟含有对事物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的成分。对前一段发生的风波,我们的党在反思,我们的国家在反思,我们每个人都在反思。但愿经过这次反思之后,我们能尽快成熟(完善)起来,今后能少一些“觉今是而昨非”,因为不断地否定过去毕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