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中 滑 竿
王祥玉
滑竿,在过去交通尚不发达的汉中城乡,是一种古老的代步工具。它用竹竿及竹蔑条编成,宽二尺许,长不盈丈,很象现今的担架。上铺柔软美观的垫褥,撑起挡雨遮阳的斗雨篷伞,坐卧自由随心。行路闪闪悠悠,仿佛睡在悬空的大摇篮里,格外安适舒服。所以,达官显贵、富豪财主出门,宁弃车马而不舍滑竿。
旧时抬滑竿的多是卖苦力的劳动汉子,有抬短程的,也有抬长途的,一般按里程远近和道路情况收费,翻山越岭加倍。抬这玩艺儿,一靠力气,二讲技巧,腰竿须挺直,脚移身不动。换肩时不停步,前后二人同时向上一抛即可。最主要的是步伐默契谐调,前头出左脚,后边则抬右腿,同起同落,快慢一致,踏在一个“点子”上。这样才能省力、耐久,因而都有自己的搭当,连手。
抬滑竿还有行业规矩。抬前头的视野宽、路况明,要随时向后头“报路”;后头的必须应声回答,称为“应路”或“应点子”。遇意外,前头走快、走慢、停步或乱了步子,后头就要通过肩膀和趋势立即感知,并及时调整,重新达到一致。
报路、应路的语言通俗简炼,押韵风趣,听之颇能忘记疲劳。坐一程滑竿可以学得许多乡间俚语,也是一种精神享受。例如下坡时前头喊“溜溜坡”,后头立即回答“慢慢梭”,坐客马上会提醒自己“注意”;前头要是报“滑得很”,坐客必然提心吊胆,可是一听后头回答“踏得稳”,悬着的心又随着放了下来。有时候,当你在昏昏然中听到“长出一口气”和“快慢全由你”的对话,不用睁眼,一定是坡势平缓、路面好走。随着一抛一落、上下闪晃的慢节奏,坐客那种轻松愉快、怡然自得的心境,就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