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下的碧波绿珠
——吐鲁番葡萄沟见闻
石闻
虽然已是金秋季节,但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的气温仍保持在40℃以上,沙砾地表的气温竟高达70多度。从那“火云满山凝来开,飞鸟千里不敢来”,一派红光闪烁,宛若烈焰腾空的火焰山下,驱车西行,越过沙砾戈壁中一串串隆起的坎儿井,不到半小时,就来到了闻名中外的葡萄沟。
当我们进入这两岸山坡葱绿碧翠,层层叠叠的葡萄遮荫蔽日,伴随着清澈萦回的潺潺流水、花香鸟语的奇妙世界,真是有点换了人间的感觉。此刻,尽管火焰山下到处是热气蒸腾,这里却是清风习习,凉爽宜人,温度一下子跌落了十多度,当我们捧起那银练似的涓清溪流喝上几口时,感觉那样的香甜,那样的清凉,真还有点沁牙呢!葡萄架下星罗棋布的旅客休憩处,天成景物,工心匠意,更显得景色秀丽,婆娑多姿。宽敞幽深的通道,清雅玲珑的亭榭,都掩映在四通八达的条条葡萄架的浓荫之中。熟透了的葡萄串,晶莹透明,清香喷鼻,那白玉似的无核白,碧绿硕长的马奶子,绛紫色的琐琐葡萄……五彩缤纷,形态各异,争奇斗妍,端的令人潺涎欲滴。我好奇地拢起垂地的一支葡萄藤,数了一下挂果20多串,串串盈尺,最长的达50厘米。当地的果农告诉我们,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这每串少说也有半公斤,一亩差不多可以收一千斤葡萄千哩!
其实,这纵贯二、三十里的葡萄沟,只不过是火焰山下的十条狭谷的一条,那条条狭谷都是葡萄沟。由于吐鲁番是我国最低的盆地,一半地方低于海平面,最低点低于海平面154米,四周的山地海拔都在一千米以上,北面的博格达山,高达5400多米,终年冰雪皑皑。得益于天山的雪水,加上劳动人民适应高温干旱独具匠心创造的坎儿井,从沙砾下引水渠道就有近千条,绵延5000多公里,人们把它和长城、运河媲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因此,在吐鲁番的荒漠戈壁之中,凡是有坎儿井的地方就有绿洲,凡是有绿洲的地方就有葡萄园。据史书记载早在汉唐时代,吐鲁番就盛产葡萄、瓜果,有“厥土沃田”之称。可是,在解放前,这里只有两万亩葡萄,产量很低。到1988年,吐鲁番的葡萄面积己达20万亩,年产葡萄干9万多吨,分别为1949年的10倍和22倍。
提起这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维、汉族的果农们无不翘起大拇指夸奖社会主义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好。据土鲁番地委书记和陪同我们参观的地区工会主任肉孜大哥介绍,解放后,国家在这里新修了3000多口井,10条引水渠,18座水库。1979年国务院正式确定吐鲁番为我国葡萄商品基地后,地区又投资3000万元,建起了两座大型水库,打了1000余眼机井,每年平均增加水源2000万立方来。目前,全地区基本形成了以国营、集体和1.8万个专业户组成的经济实体,提供了80%以上的葡萄产品。葡萄单产比解放初提高了五倍,连木沁乡的坎儿村,落实了承包责任制后,全村的人均收入由203元增加到1988年的1298元,70%的农户收入超过了万元。
在古老美丽的葡萄沟的绿海碧波中,我们参观了一座现代化的瓜果实业公司。这里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能生产6个系列的20多种产品,年产葡萄酒6000多吨,果汁饮料14000吨,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目前全地区的葡萄酒产量已由10年前的1000吨提高到去年的1.2万吨,以及1.28万吨葡萄罐头,葡萄汁、晶、粉等多种产品。在1988年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他们的葡萄酒还分别获得了金质奖和银质奖。
“最热的地方流淌着最清凉的泉水,最赤的山崖生长着最碧绿的果实。”我之所以对吐鲁番的葡萄沟一往情深,不仅是为那被誉为“中国的绿珍珠”的无核葡萄、芬香的葡萄酒和奇妙的景色,而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民那种热爱祖国、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气魄。过去那种驼走一袋葡萄干,留下一袋麦子,种了一辈子葡萄,从来没有闻过酒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葡萄沟在不断地增辉添彩,火焰山焕发了勃勃生机,吐鲁番正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