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一曲尽乡音
——评歌剧《桃花渡》的音乐
李凤山
陕歌歌剧团演出的歌剧《桃花渡》,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我省陕北神木一带。音乐是著名作曲家吕冰同志,恨据流行在陕北、晋北、内蒙的二人台音乐为素材,并吸收当地的民歌音调而创作的。音乐通俗流畅,有深度、有技巧,突出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唱段动听迷人,富于戏剧性,深深吸引着观众。
《桃》剧以民族音乐为主体,同时借鉴了西洋歌剧音乐创作手法和程式,充分调动歌剧艺术的特长,运用戏剧的情节将剧中的序曲、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伴唱等众多声乐作品串联起来,使之产生交响化的艺术魅力,起到了良好的舞台效果。高美华的《他们骗了我》和柳玉枝《我曾把这天盼望》两段独唱,前者纤细、悲切,后者深沉、哭泣。“我还是刚刚开放的鲜花一朵,为何就委身老树一棵”,“我没有爱的权利,也不能把天伦分享,当痛苦伴随着爱情,幸福就会化作泪水流淌”。这两段唱腔,都具有抒情性的特点。一个脱胎于《走西口》音调;一个出自《思凡》的旋律动机。民歌风味很浓,旋律优美。朴实深情,扣人心弦。
一部歌剧没有重唱,就显示不出人物跌宕起落的复杂情绪。《桃》剧多次出现二、三、四重唱。二场中石如火,薛海六、薛承浩、柳玉枝的一曲四重唱,由三男一女相对比的声部结合一起,用男声合唱女声穿插进行的对位复调织体,辉煌、激动,有气势地唱出,“多少伤心的往事,一道费解的难题,我该怎么办”,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复杂矛盾心理,推动了剧情的展开,使得全剧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歌剧的咏叹调,是最能体现主人公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声乐独唱曲。石如火有过甜美的爱情,有过幸福的时光;曾受过迫害,铁窗里渴望自由,绝望中想着新生。三中全会后,他成了农民企业家,却又遇到了20年前投河自尽遇救并和薛海六结了!婚的妻子和儿子。面对现实,他欲用金钱使妻儿重新回到自己身边,但遭到失败。这一打击使得他思想引起极大震动,自己的良心也得到发现,于是就双膝长跪,唱出了“一声声悔恨,一滴滴血泪”咏叹调。先马戏曲的叫板式,吟唱悔恨,继而轻声发出忏悔,然后转入紧拉慢唱的音乐进行,高唱“二十年坎坷知冷暖,人间真情最宝贵”,倾泻出他发自内心的悔恨。这段唱,其音乐已不是如默的行板,而是用多变的节凑和语言韵律紧紧相扣的旋律音调谱写而成的一首粗犷激情很有份量的独唱曲。作老还有意在“知冷暖”的“暖”字设计了全剧的最高音,且持续长达十一拍之多,让唱者得以尽情发挥男高音歌唱技巧,并将全剧推至高潮。
《桃》剧的音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族特色,是歌唱性很强的一部成功之作,它的演出,为多年寂寥的歌剧舞台翻起了沁人肺腑的浪花,也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审美需求,为二届艺术节献上了一朵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