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张绪田
星期天,闲坐陋室,不觉想起前些年学术界掀起的一书关于“人之初”的争论。《三字经》中讲:人之初,性本善。当时有人认为这样讲抹煞了阶级斗争,于是提出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人之初,性本恶。大概有人觉得以上两种说法太绝对化了,又干脆来个折衷的态度,认为,人之初,性太无。这场争论,舌剑唇枪,各执其辞,互不相让,但争来辩去,始终没有结果,最后只好草草收场。
人之初,究竟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或是性本无;我辈生来愚钝,至今也是一团糊涂。当我的孩子呱呱落地时,我怎么也无法从他的哭声中判断出他日后是栋梁之才还是庸碌之辈。我常常埋怨一些科学家和发明家,为什么不能发明出一架能从人之初的一笑一颦中鉴定他以后是善还是恶的仪器?倘若有了这种仪器,学界的巨子们何必再去为之绞尽脑汁。
由于没有得出科学的断论,唯心论仍然畅行。民间老人判断一个人,喜欢“从小看大”;算命先生一看小孩的手相,就会断定他日后是“大福大贵”还是“大灾大难”舞台上人物一出场,从脸谱就可以分清是忠是奸,这种从娘肚子里一出来就可以预卜日后“善”“恶”的公式,几乎成了一种社会时尚。
前个时期,我看了一些有关名人传记的文章,文中都喜欢研究名人幼年时代与众不同的“个性”,仿佛有成就者,人生之初就善,反面人物,人生之初就恶,某明星小时候经常爬到树杈上向过往行人头上撤尿,这种恶作剧也成了日后不同凡响的标志;某经理犯了贪污受贿罪,进了监狱,就说他从小爱钱,出世来就不是个好东西。据说一位家长看亍一部名人传记后,认为自己的孩子从小爱和别人的孩子打架是一种“勇敢精神”,是日后必成大器的表现,因此,放弃管教,任其发展,最后终于触犯了刑律,落入法网。
我并不否定“人之初”的善恶对“人之后”漫长的道路所产生的影响。我只是想说,一个人的善与恶,不是天生地造一成不变的。人之初,好象一张白纸,既能写出价值连城的画卷,也可以写出谎谬绝伦的文章,绘画出令人作呕的丑恶图案。纵观古今一些名人的成长道路,无不是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的扳育,加上以后自己坚切不拔的努力奋斗。由此可见,要造就一代又红又专的接班人,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如果脱离开这个基本条件,谈何“人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