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9年11月23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主意 人之初 图片新闻 冯玉祥将军的“寿命观” 李渔论食鱼 巴山女儿茶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巴山女儿茶

王祥玉

朋友,如果您要去川陕交界处的镇巴县作客,喝一杯久享盛名的女儿茶,那是最惬意爽心的事了。我算是有口福的,享受了“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怡然之乐。难怪镇巴人说,宁可三天没米,不可一日无茶。

女儿茶的故乡在陕西镇巴县的山山水水间,然而,名列前茅的却是赤南乡的雌鸡岭。这里是“陕青”基地——紫阳茶区的中园地带,海拔800—1000米上下。极目四周,山环水绕,林木葱郁,云遮雾障,空气湿润。土壤里含硒元素较多,疏松且有弹性,最适宜茶树生长。自古高山出茗茶的道理,恐怕与这个理想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关系吧?

清明前后的茶乡紧张繁忙。每天都有穿红戴绿的女娃子,手拎竹篮一溜一串地飞向茶山。一双双灵巧的手儿上下翻跳,左右穿梭,专掐那刚刚萌发的嫩芽儿。融融春光在粉扑扑的脸庞上泛红,颗颗银露在指缝间滑落。素有“山歌之乡”美称的巴山女儿,一个个都口舌痒痒地唱起来,悠扬婉转的茶歌溶进缕缕茶香,摇醒金灿灿的油菜花,红艳艳的山杜鹃,逗引得蝶舞蜂喧,鸟语泉鸣。好一个“十里茶山春意闹”的季节!

到茶乡采访,句句不离谈茶。提起女儿茶的历史,镇巴茶果站青年技术员张安说,此茶早在西汉初年就作为贡品进献皇帝。相传刘邦当年常到依山傍水的茶镇品茶议事,念念不忘的就是归仁山(今属渔渡镇)的女儿茶。谁也记不清什么年代了,雌鸡岭寺庙前一夜间长出了十株茶树。这是一位仙女偷偷从天宫下凡,与庙里的一位皈依佛门的少年僧相爱,为表达自己的忠贞感情而栽下的。每年清明节前后仙女来此采茶,每采一芽先放进口里含上一会儿,待注入“仙气”才送给自己的情郎。这就是“口含茶”的来历。 我思索良久,口含茶已是前朝古人的事了。如今还这样称呼吗?小张连忙介绍;“现在叫‘秦巴雾毫’”听,多美呀!富有诗意,如此典雅。原来这是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的陈椽教授给取下的名字。秦巴,指陕西镇巴:雾,指自然环境;毫,指芽叶上的毫毛,代表茶的品质特点。此茶以“早”取贵,要在清明、谷雨前后适时采摘,颇费工夫。一位老茶农苦涩地说;“眼明手快的年轻人,一天顶多采上六两鲜叶子,制不出一两成品茶。真不容易,炮制一斤雾毫,少说也得采摘四万多个芽头。”我哑然无语,为名茶的艰辛而大吃一惊。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含硒量高出同类茶的二十多倍,具有显著的防癌和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功能,是富硒茶中的佼佼者。

晚上回归招待所,我特意把朋友馈赠的秦巴雾毫放在灯前细瞧,确有出奇之处——全是清一色的一芽一叶,古人谓之“一枪一旗”。顺便冲泡,芽叶立即在杯中翻滚,舒衣展袖,一朵朵由上沉下好似天女散花,顿时馨香漫溢。沏定后茶尖一律朝上,婷婷玉立在绿豆色的水中。乘兴呷上几口,大有“洗尽千古人间愁”之感,使你不知不觉地沉浸在不可言传的绵绵醉意中……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