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01月16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提高知名度”云云 多美的歌啊,多甜的调 图片新闻 不待扬鞭自奋蹄 不服气 门缝 鸭子当官之后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不待扬鞭自奋蹄

——记工人作家王震学

王宗建

走进他的卧室兼办公室,只见沿墙堆满了旧报刊和发黄的稿纸,特别引人注目是的墙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纸条,上面用红红绿绿的彩笔摘录着警句格言,唐诗宋词,写作技巧,采访经验等,犹如万国旗一般。房子的主人就是宝成通用电子公司职工,工人作家王震学。

老王性格开朗,随和热情。每逢朋友来拜访他,他总是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沓沓信件和照片,操一口地道的陕西话,如述家珍地介绍那些信和照片的来历。讲到动情处,他每说一句话,眼一闭,身子向前一倾,右手向下一劈,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1949年,16岁的王震学参军来到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卫团,给敬爱的彭德怀元帅做警卫工作。火热的部队生活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要能把这些事写出来该多好啊!强烈的事业心促使他这个只上过三年学的娃娃兵拿起了笔,偷偷地写了一篇《我们的连队是学校》,投给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没料到几天后真的给播出了。于是他一发而不可收,反正年轻人有的是用不完的精力,上到元帅,下到战士老百姓,凡是他身边发生的使他深受感动的人和事,他统统都写出来,并挤上了报纸的版面,还出版了好几本快板册子,在战士中间广为流传。52年,他经著名诗人柯仲平推荐,参加了赴朝慰问团,向志愿军战士汇报演出了自编的小快板,潮水般的掌声,使他感受到文艺的巨大作用。56年,他又跟随陈毅元帅赴藏慰问,比起别的警卫战士,他又多了一件武器——照相机。一路上他眼观六路,耳闻八方,把所见所闻和陈老总夫妇关心藏族人民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全都记在心里,摄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性镜头。57年,他转业来到宝成仪表厂(宝成公司前身),那时正值工厂投产试制阶段,刘少奇、朱德、陈云、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常来厂视察工作,他抓住时机,又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都成为他写作的宝贵素材。

对于写作,他有着浓厚的兴趣,几十年来,边干边学,笔耕不辍,光他积累的材料就有好几麻袋,用过的稿纸摞起来有半人多高。白天工作忙,每天凌晨三点钟就爬起来,到上班时间写上千把字。为了给稿件配上一幅照片,时常一个人呆在暗室里,一干就是大半个晚上。回想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一代文艺家艰苦奋斗,为人民甘作奉献的高尚品德,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几十年积累的素材写出,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够继承下来,于是他萌发了写写陈老总的念头。这一想法得到省作协和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有十几万字,一百多幅照片的历史纪实文学《陈毅进藏》初稿已基本完成。《一杯淡淡的清茶》,描写了陈云同志58年元月在该厂一个新盖的仓库里开会,厂领导为他泡茶时,他小声嘱咐说:“少放点茶。”当那杯茶凉了,厂领导准备端起倒掉重泡新茶时,他急忙用手压住茶杯说:“不要倒掉,倒掉了怪可惜的,加点开水就行啦。”通过简单的小事,陈云同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形象跃然纸上。前年他发表了一篇《诗,应该表现人民生活》的文章,通过老诗人藏克家一首诗受到工人的喜受,对文艺界部分人远离人民,远离生活,陷入自我小圈子写那些难以理解的“时髦作品”这种现象进行了批评。他的这些作品,短小精悍,语言朴实,情真意切,生动有趣,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老王怎么有写不完的名人轶事,一个普通工人,他怎么认识那么大的名人?”不少人对此迷惑不解。其实这正是他长期勤奋努力的结果,他写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情,就是他给彭老总,陈老总当警卫员和在工厂搞摄影时所细心观察到的;他写的老一代文艺家的事,则是他通过信函和他平时开会,出差时经过拜访而交上朋友的。如86年9月,有两位青工准备文艺晚会节目,求他给推荐几首好诗,他翻了好多文艺刊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这时,他听说著名艺术家田华刚从老山前线慰问归来。在前线,她朗读了一首深受战士喜爱的好诗。于是他给田华写信索诗。几天后,田华在拍完新片归来后连夜抄录了臧老的新作《生命的鉴定》,通过这首诗,他又结识了臧老。用这些方法,他先后认识了孙道临,谢芳,黄婉秋,乔羽,华君武等上百位艺术家。他说:“这些东西是采访不出来的,要先交朋友,后采访。朋友间随便谈谈,再加上细心的观察,什么事情都了解了。写出来就是一篇文章。”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记得了自己的年龄,就得赶紧去做”。望着著名作家刘绍棠给他的赠言,他觉得自己脚下的路还很长很长……

本报与商洛工商银行合办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