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非“滋事”
高时阔
一向安分守己的我,最近接连收到远在千里之外亲友们的来信,这个问:“前一段学生闹事,你平安无事吧?”那个问:“听说城里不少有学问的人犯了错误,您老一切安好吧?”为释亲友悬念,我只好一一复信报平安。
说来惭愧,本人虽多读了几年书,却并未给家乡父老带来什么荣光和幸运。“困难时期”上学,连累兄嫂受节衣缩食之苦;参加工作后,每遇“运动”又让亲友挂念。每念及此,总感内疚不已。或许这一切都是因多读书之过。
不过,细细想来,也不能怪敝亲友心眼太小。如今确有一些人总是老爱把知识分子当成“不安定因素”。前些年,知识分子一扫“臭”气,有人就说:“瞧,‘老九’又翘尾巴了!”己已春夏之交的“两乱”中,知识界出了几个败类,似乎为这种“翘尾巴”论提供了证据,于是“不安定”、“靠不住”、“宠坏了”之类的说法又时有所闻。
近几个月来,报刊上虽然点名批判了几个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并参与策划组织动乱、暴乱的知识界“精英”人物,但新闻界同时也特别注意报道了许多“发为干戈白,心于社稷红”的优秀知识分子以身报国的动人事迹。为何有人总觉得“洪洞县里无好人”呢?我想这可能与一些人的偏见有关。
针对有些人对知识分子的不正确看法,前不久,中央领导一再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仍在“可靠”之列;国务院发言人也著文强调:“绝不能自觉不自觉地把知识分子看成是反自由化的对象。”看来,这次敝亲友确是担了一场虚惊。
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尽人皆知。即使是在知识分子当“臭老九”的年月里,他们也是“闻着臭,吃着香”,攻关项目要他们上,科技难题要他们去解决,因为光凭大批判毕竟不能叫卫星飞上天。然而直到今天,人们才知道“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书生忠义与谁论,骨朽犹应此念存。”广大知识分子热恋祖国、报效祖国的心志可昭日月。当此举国上下“共渡难关”之际,各界知识分子多么希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