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与环境学
张文立
秦始皇帝为什么把陵墓选在骊山脚下?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地说,秦的先王陵就在这一带,也不算错。但是,为什么具体位置在骊山之北,就又有些讲究了
郦道元给《水经》作注的时候,对此作过一个解释。说是,因为骊山山南多玉,山北多金,秦始皇帝贪其美名而葬之。什么美名呢?原来,骊山在秦以前叫作丽山,秦时仍然称丽山,就是美丽的山。出土文物中有秦时的“丽山园”铜钟、“丽山饮官”陶盖、“丽邑”陶钟、陶盆等,都说明了这一点。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时写作“丽山”,有时写作“骊山”或“郦山”,后世一般写作“骊山”。骊山确实美丽,至今风姿不减。它那春日的花,团团锦簇;夏日的树,葱郁青翠;秋日的石榴,焰焰火红;冬日的白雪,清淡素洁;山下的温泉,云蒸雾霭;一年四季,面目不同。它引动了不少男女老少年年月月趋之若鹜,便是一证。始皇帝陵位于这片洪积扇区,从环境学的观点来看,也是一个好去处。
环境学,就是古代的风水学,或叫堪舆学。秦代堪舆学虽不发达,但受阴阳学的影响,“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水患,水泉之湿”(《吕氏春秋·安死》)。风水学家认为,山环水抱必有气,有气则兴旺发达。宋元时人著的《大汉原陵秘葬经》中也指出,“立冢安坟,须藉来山去水,择地斩草,冢穴高深。”这个要求同秦汉时人的说法是一致的,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种风水学的说法看起来很玄,有点迷信色彩。其实,一方面,对古人要求他不迷信是不可能的,秦始皇帝就信神。另一方面,透过它的迷信雾障,也可看出它对陵墓的环境的要求。就是说,陵墓的环境要地势高敞,枕山带水。地势高敞,则空气流动,清新宜人(宜鬼);枕山带水,则青山环抱,清水长流,绿树佳木,生长其间,天高气爽,令人(鬼)心旷神怡。对于人生活的环境来说,这种条件确实是很美的,也很适宜的。古人事死如事生,认为这就是“礼”。对埋葬死人的环境的要求也要象对活人一样。所以,始皇帝建筑陵园时就要求按帝国都城的标准进行建设。所谓“其设阙庭若都邑”,同时为此设了丽邑。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选择的陵园的环境,确有一番意境。骊山在陵的南面,迤逦而东;渭水如带,从其此面蜿蜒东去;陵下是一片广的关中平原,一望无际,开阔广大,如果站在秦陵上四望,只觉高远辽阔,不禁要长舒一口浩然之气了。
如果我们对秦陵及古代环境学作深入的研究,我想,对我们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美化环境,也还是有些可资借鉴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