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03月06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春花 搬道工司春花 图片新闻 曲明印象 春风悄悄吹来了 杜甫的月下乡情诗 名利各收 爱人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杜甫的月下乡情诗

刘隆有

月下乡情,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大诗人杜甫在这方面也留下了不朽之作。他一生颠沛流离,终至客死他乡,在他的诗中,常常用近乎史家的记实之笔,写出自己望月思乡的具体心态和历史背景,读来真实感人。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史思明复反,杜甫客居西北秦州,他的三个弟弟则远在东方,为战乱所阻,均不得归故乡团聚,书信也不通,生死难知。杜甫在这年秋天写的《月夜忆舍弟》诗中,真实地记下了这种痛苦:“戊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沉痛的诗句,不仅表现出诗人自己一人之苦,一家之苦,而且反映出整个时代之苦,人民之苦,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诗人吟出了“月是故乡明”这千秋传诵的咏月第一名句。“月是故乡明”,遭受离乱之苦愈沉重的人,愈体会到故乡的可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深。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的月下乡情,并不只是由于离乱之苦而生,那是与他的一颗赤子之心并存的。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杜甫被剑南节度使严武荐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政治上略有一席之地。而在此前,他于成都浣花溪畔已修了一座草堂,营药圃,种芋栗,生活也颇安定。自安史乱起,十年来,这怕要算略略惬意之时,但他那苦涩的乡情,依然在滴着血泪。他在这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值宿节度使府署,被一天月色,引起无限乡情,彻夜不眠,吟成《宿府》一诗:“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对故乡和亲人的千种思,万种念,都在这“中天月色好谁看”七个字中迸溅出来。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杜甫流落在岳州一带的江汉流域,日日舟居水上,老病缠身,生活极苦,思乡之心更苦。他在一首题为《江汉》的诗中,记下了这种心迹:“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时时思归,到老不能归,他感叹自己无能,不过一无用的读书人而已!但他思乡之心不减,“永夜月同孤”,整夜里,他都在望月思乡呵!他就带着这浓重的月下乡情,于第二年病死船上,和他那轮故乡的孤月永远作伴去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