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萦绕心头的记忆
——李润虎中学时代的片断回忆
九十年代第一春,当代活雷锋李润虎的先进事迹,象阵阵春风,拂遍三秦大地。此刻,李润虎的母校——蒲城县党睦中学的校友们喜上眉梢,引以为自豪,而几位“老字辈”的教师在激动之余,则是更多的回忆和思索。于是,在武秦友、周根泉等老师记忆的底片上,复映出李润虎金色的年华一一中学时代。据了解,李润虎在该校曾担任过副班长和校团委副书记等职。年年被评为先进,两次被树立为县区学习毛泽东著作先进典型。以下是老师们回忆的几个片断。
教室焕然一新
1970年春,李润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一个星期一的早上,同学们一进教室,就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教室千疮百孔的墙壁变得整洁粉白,崭新的标语耀然醒目。怎么回事?
原来,上周六,润虎听说班主任要在教室里贴新标语。他立即想到教室的土坯墙上泥层脱落了,墙壁上露出许多极不雅观的眼孔,他便约了安如法、杨宽民等四位同学,放弃星期六下午回家的机会,借来了泥具,一点一点抹光了墙壁。晚上,他们又借来了喷雾器,用白灰水把教室喷了一遍。他这个头带得好。几天后,学生宿舍的墙壁也被同学们粉刷一新,连挂食物袋的钉子也钉得整整齐齐。
把助学金让给同学
1971年的上学期,七二一班的助学金评定开始了。家境贫寒的润虎,理所当然地被列入重点补助对象。
一天晚自习后,李润虎敲开了班主任的房门。“老师,今年的助学金我不能要。”“那为啥?”班主任惊奇地问。润虎喃喃地说:“有几名同学比我还困难,应该给他们补助。”并提出把自己的助学金让给同班女同学王秀玲。他恳切地说:“我在盐硝厂参加集体劳动时,到她家里借过工具,她家是生产队里有名的困难户。”在他的建议下,班主任把这一学期的助学金发给了那位女同学。
芦席之争
党睦中学附近卤泊沼泽较多,为了搞好勤工俭学,70年代初,学校在10多华里的盐碱滩上办起了盐硝厂。这里条件极其艰苦。同学们在潮湿的地面上铺上麦草就当成地铺。一次,学校给班里分了几张芦席,但因数量有限,很多同学都没有铺上。分席时,一名班干部利用职权为自己拿了一张。润虎见到后,忍不住发了脾气,和那位同学吵了起来,坚决把芦席发给了其他同学。晚上,润虎又把这位班干部叫到屋外谈心,他作了自我批评后,指出作为班干部首先要想着那些身体较弱的同学才对。诚恳的态度,坦荡的胸怀,使这位同学深受感动。当晚,他俩一同睡在靠近门口的麦草上。
艰苦的担子他来挑
这件事发生在1970年秋的一天。
这天,副班长李润虎带领全班同学在盐硝厂劳动。下午3点多,西北方向的天空突然乌云翻滚,旷野上狂风大作。李润虎当机立断:“撤!”“借老乡的工具怎么办?明天社员下地干活还要用呀!”为了避免出差错,润虎说:“女同学的工具交给男同学,身体弱的将工具交给素质好的同学。”润虎话音刚落,一人三四把铁锨扛起就跑。等润虎把其他同学招呼走后,他身后还剩下七八件工具。没啥说的了,润虎抱起来向村子的方向跑去。
狂风拖着黑压压的乌云铺天盖地追了上来。足足五华里的路上,润虎艰难地跑着。但是瘦弱的润虎毕竞赛不过雷雨。眼看快到村边了,铜钱般的雨点劈头盖顶地打来。这时气喘吁吁、两眼冒金星的润虎倒卧在泥水中不省人事。幸亏被走在前面的同学及时发现,润虎才得以救醒。 (蔺雨 史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