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认亲”有来历
潘振扬
看过秦腔《三滴血》的人,对五台县令晋信书的“滴血认亲”断案之法,无不感到荒唐,而且难免对这样的“浆子官”流露出责怪之色。
但说实在的,载有“滴血认亲”的书,的确有,而且并非一般的左道旁门之读物,均为堂堂的正史和法医学专门著述。如《南史·孙宗法传》所载:孙宗法之父随孙恩出海被害时,宗法还年幼,长到十五六岁便只身入海寻求父尸,由于尸骨难认,他“闻世间论是至亲以血沥骨当悉渍浸”,于是“乃操刀沿海见枯骸则刻肉灌血,如此十余年,臂胫无完肤,血脉枯竭”也没找到父尸。在《梁书·豫章王综》中,也说:梁武帝次子萧综的母亲淑媛,原为东昏侯之宠妃,后得幸于武帝,七个月后生下萧综。宫中不少人都怀疑他不是武帝所生,他自己也很苦恼。他后来成人,也“闻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就私自发掘东昏侯陵墓,“出其骨,沥血试之”,果然血渗入骨。可是他还不放心,又将民间刚满月的婴儿害死掩埋,派人夜间取出尸骨进行试验。还有更具权威的著作是南宋时宋慈的《洗冤录》,这是供当时刑侦、司法人员使用的法医经典,其中卷三就有“检滴骨亲法(即滴骨验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在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
以上提到的几种书仅仅是笔者手头所便,类似的典籍相信还有。所以“尽信书”的人们应该注意克服教条主义、食古不化的观念,同时对于著书立说、行文传世者来说,也应为晋信书这类读者着想,为其写出较为科学的“开卷有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