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的鸦片
稼穑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屈辱至今仍历历在目,而引发这场战争的导火索——鸦片,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历了十八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英国迅速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在国外寻找贸易市场,中国自然地成为英国注视的目标。然而令英国资产阶级大为头疼的事是中国的市场硬是打不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对西方的经济侵袭有着天然的顽强的抵抗力,因此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占优势,致使英国大量白银流向中国。这种状况英国资产阶级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向中国大量销售的鸦片,以此作为英国商人追逐高额利润,并改变对中国贸易逆差的重要手段。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实行鸦片专卖,从此拉开了大规模鸦片贸易的序幕。
中国市场上的鸦片主要来自印度。英国强迫它的殖民地印度大量生产鸦片,然后由不法分子走私到中国销售。其他西方国家如葡萄牙、荷兰、美国等也向中国倾销鸦片,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在鸦片战争前70年间已由年输入量1000多箱增加到4万多箱。
大量的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问题。首先是白银滚滚外流,中国由一个外贸出超国迅速变为入超国,而白银的大量外流又造成银价上涨,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而更严重的是烟毒的泛滥摧残了中国人的精神和体质。到鸦片战争前夕,估计吸食者已达200万人以上,包括贵族、官僚、地主、商人、衙役、士兵、游民等各种人,也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
面对滚滚而来的烟毒危害,清廷的一次又一次地颁布禁烟法令,但由于官僚机构的腐败,多少年来的禁烟令,只是一纸空文。到了道光年间,眼见鸦片贸易危及封建统治,朝廷内部在鸦片问题上逐渐形成两派,一派主张严禁,一派主张弛禁。
弛禁派的代表人物是太常寺卿许乃济,他在1836年(道光十六年)奏清皇帝取消鸦片输入的禁令。他认为“食鸦片者率皆游惰无志,不足轻重之辈”,况且“海内生齿日众,断无减耗户口之虞”,因此,“民间贩卖吸食者,一概勿论”,只是不准文武官员、士子、兵丁吸食。至于白银外流,他主张公开买卖,照药材纳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货币交换。进而提出解除民间种植鸦片的禁令,理由是“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支持这种主张的有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琦善等人。
弛禁派的荒谬主张,遭到严禁派的激烈反对。严禁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道光皇帝,痛陈鸦片危害,激愤写道:“以中原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他认为夫耗银之多,由于烟贩之盛,烟贩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提出重治吸食,凡吸烟者令其一年戒烟,愈期仍吸,格杀勿论。黄爵滋的主张得到道光皇帝的重视,把他的奏折发交各省官员征求意见。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坚决支持,并警告皇帝,“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与此同时,人民也坚决反对鸦片输入。1938年12月12日,广州地方官吏决定处决一名中国烟贩,英美鸦片贩子竟公然捣乱刑场,广州人民忍无可忍,近一万人举行示威,包围了外国商人居住的洋馆。在朝野内外的呼声中,清廷从自身的统治秩序考虑,终于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这才出现了虎门销烟的历史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