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虎门
计敏
在1840年6月爆发的鸦片战争,由于清朝爱国大吏林则徐在虎门焚销鸦片并率众抗击侵略者,演出了历史悲壮一幕,震撼中外,从此,虎门便名传遐迩。在纪念鸦片战争爆发150周年之际,我和几位友人相约,便去了虎门。
南国的仲夏,雨过天晴。我们驱车从广州出发,在平直的柏油路上驰行,不到一小时便进入了充满现代气息东莞市区。自86年原东莞县改为地级市以后,各方面的工作都“更上一层楼”,属下的虎门镇更是频添风采。从莞城市区到虎门的路上,公路两旁不尽的绿色蕉林和那一行行硕果累累的荔枝树,与那无边的金滔稻浪以及座落有序的无数南方农村新式小洋楼,组成了一幅绵延不断的画卷,一直铺向白云海天相接处。
同车的记者小石告诉我,改革开放以来,虎门镇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在东莞市率先走出了一条贸工农结合的新路子。全镇8万人口,4万多亩山林,6万多亩耕地,通过综合开发,建立起了一批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过去的荒坡,现在都变成了“金山地”。每年农业出口创汇达1200多万美元,全镇工农业产值近2亿元。多数农民都顾用外地人来种地,每天工资10元。比大学教授的工资还高。家乡富了,以前的一些“逃港仔”,现在有的也回来“捞世界”了,觉得“比来比去,还是社会主义好。”
说话间,车已到虎门镇。昔日的古镇,已经旧貌换新颜。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街上人来车往,各式各样的广告牌,五彩缤纷,为这自古以来就是商品集散地的商业城镇增添了几分现代色彩。我们无暇细看,直奔虎门海滩而去。
当年曾销毁230多万斤鸦片的虎门海滩,现在已建起了风光秀丽的林则徐公园,一座巍峨的纪念碑直插云天;在当年林则徐指挥销烟的牛背岭耸立着林则徐虎视南天的塑像;一座新建的威远大桥飞架南北,把沙角炮台、威远炮台和林则徐公园联结起来。虎门销烟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经过虎门人民的精心修葺与点缀,变得愈加肃穆、愈加雄伟。触摸着那重新粉刷装修过的古炮台、古城墙,历史的回声又一次在我心中鸣响。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血染炮台、陈连升等700名将士战死疆场合葬“节兵义坟”。啊!古炮台写下了一个古老坚毅民族的节气,也记录了外来侵略者血腥挑衅的罪行。
当我们来到林则徐塑象前时,一群天真烂漫的中学生和港澳青年正轮流站在塑象前摄影留念。从他们留影时瞬间表现出来的敬穆庄严的表情里,可以知道林则徐和全体抗战英烈都还活在人们心中,黄炎子孙将世世代代铭记着他们不朽历史功勋。
历史不会重演,今天古炮台高昂的炮口正象征着虎门人民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勃勃雄心。前来陪同我们参观的虎门旅游公司的同志告诉我们,这几年虎门镇的商业和旅游业非常兴旺。每天,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汇聚古镇,他们有的来追寻古迹,有的来投资办厂,也有的来这个美丽的海滨小镇观光渡假。虎门镇的旅游公司开展了多层次的旅游服务业务:与香港“新世纪”、“遨游乐”“等旅乐”等旅行社联合举办“香港——虎门一天游”,“香港——虎门——东莞——广州三天游”,同时还组织港澳同胞、海外华侨以及中外游客到深圳、珠海、广州、肇庆、北京等名胜地方旅游参观。每天虎门的车流量达5千多次,人流量达2万多人。这奔流不息的车流人流,就象人的血管一样,给虎门的经济供血输氧。1983年,国务院批准虎门太平港为开放港口,同时设立海关、边检、动植物检等相应机构。1986年,镇政府又建立起了全国第一个镇级货柜码头,可以同时停泊1000——3000吨的货轮2艘,并可办理直接轮运世界各地港口商埠业务。87年以来,虎门镇的外贸出口总值和人均创汇额一直是广东省领先的镇级创汇大户之
我真切地感到,虎门镇变了。虎门,这个曾写下中国近代史第一页的小镇,今天,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又率先迈开了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