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人
曹素梅 孙建钧
饮食服务工作虽平凡,但确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名堂。
把镜头摇向德发长饺子馆。这是西安钟楼盘道上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型餐馆。
长方形的饺子锅前,站着两位头戴白帽,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年轻人,他们甩着膀子,一笊篱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不一会儿就摆满了餐车,一辆推走又换一辆……。
别看捞饺子这活儿简单,没有点“硬功”,还是难以胜任的。你看,机器一开,流水线操作,一刻也不停。别看这门面不大的饺子馆,每天却有三千多人次光顾。因此,他们一上岗位,就得不停地捞,往往几个小时才能休息一会儿。一班下来,每人要捞近千盘饺子。冬天还好说,夏天可就难熬了。操作间气温超过40℃,一站在锅边就象进了蒸笼,尽管小伙子们的身后有两台电扇对着吹,但仍敌不过暑气加蒸气,一锅饺子捞出来,白的确良工作服就贴在了身上。
饺子锅前的小陈,是年龄最小的捞饺子“老手”。19岁进饺子馆,如今已有4年捞饺子工龄了。他头一天来到饺子锅前时,掂了掂二斤多重的笊篱满不在乎,可一天下来,全蔫了。第二天他仍然按时上岗,抓起笊篱,一咬牙,挺过来了。如今,他不仅适应了饺子锅前艰苦的操作,捞饺子水平也提高了。按规定,一两6个饺子,通常半斤饺子一盘30个,如果功夫不到,要想达到标准数量是不容易的,一笊篱下去,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如果遇上细心的顾客,会边吃边数,发现不够数,就敲着盘子提意见。然而这功夫没别的招儿,全靠“悟”性,这就是不停地练,熟能生巧。小陈就是这样一笊篱一笊篱练出来的。有一次,物价部门来检查计量,他们端了5盘小陈捞出的饺子,竟有4盘整整30个,另外一盘31个。检查人员发出了一阵由衷的赞叹,小陈也腼腆地笑了。
生活是一抹七色彩虹。每个人都爱美、追求美,同时也创造美。而只有用自己心灵折射的美,才最艳丽,最持久。
她叫张静,20来岁,正值青春年华。她和所有的姑娘们一样爱美,无论衣着、发式、还是嘴里哼哼的歌曲儿,还是跳舞,都是最流行的,新颖的。就是这么个爱美求新的姑娘,对工作也一样不含糊。她的工作是面案上包饺子。包饺子可是细法活。德发长饺子馆二楼部供应的饺子宴有一百多种饺子,每种饺子形状都不一样,成型的饺子,如花、如果、如鸟。小张刚来时,这各种各样的饺子都让她看傻了。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这包饺子的行当,她有心要把美赋于这些小饺子。于是她虚心学、认真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短短5年的磨砺,从小张手里出来的饺子,不但花象花、果象果、鸟象鸟,而且还都有了“神儿”。瞧她包出的金鱼蒸饺,两粒豌豆点出两只圆鼓鼓的眼睛,胖胖的身后拖着散开的大尾巴,仿佛在水里游得正起劲呢!小张对包饺子一点都不马虎,每出一件新品,都要仔细推敲,满意了,旁边有人没人,她都会嘿嘿地笑起来。
如果说张静是一张洁白的纸,那么去年的“金鼎奖”大赛就是一抹色彩。
去年,商业部在西安举行了全国名优小吃产品“金鼎奖”大赛。小张被德发长饺子馆选中为饺子宴参赛选手。就在赛前紧张的准备阶段,小张的母亲患了癌症,而且已到了晚期。这可把小张难坏了。小张是长女,母亲视她为掌上明珠。守着母亲尽孝应该是她的责任。可是大赛对她来说也同样重要。德发长积累了半个世纪的饺子美名,能否再次升华,全在此一搏。全店上上下下都在鼓着劲,在这个时候,她又怎能离开参赛小组呢!这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小张这个平时活泼开朗的姑娘,好象是换了个人,面色憔悴、心事重重。几度犹豫,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她所追求的事业,把心血倾注给了七尺面案。从准备阶段到大赛期间,小张从未请过一天假,在她的考勤表上,也没有迟到早退的符号。她把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埋在心底,为饺子宴夺魁发狠地去干。结果如愿以偿,小张高兴得连连蹦了几个高。
小张从赛场跑出来,直奔向自己的母亲。她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抚慰母亲病伤的心。她相信,这也是自己的一份孝心,母亲听到后,一定会高兴,一定会原谅她。可是当她赶到母亲的身边,母亲已无意识了。母亲未能听到女儿的呼唤,未能听到女儿带来的好消息。当天晚上,母亲去世了。
张静怎能不悲伤,但为了工作,她将悲痛藏在心头,又将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