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清欠治表不治本
——我省“三角债”前清后欠现象面面观(一)
本报记者 桂维平 通讯员 养平 崇行 少波
今年8月初,国务院转发了国务院清理“三角债”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范围内清理企业拖欠货款的实施方案》。并把清理“三角债”,作为今年下半年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众所周知,“三角债”已成为制约企业经济活动的桎梏。那么,我省清理“三角债”的状况到底如何呢?记者为此先后走访了工商银行陕西省和西安市分行,了解结果表明:清欠治表不治本,前清后欠现象有增无减,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现象之一:成品资金压缩与膨胀并存。
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通过工业品订货会、工业品下乡等形式,压缩库存、复活资金12.17亿元,用于启动生产。据1249家国营工业生产企业统计,6月底成品资金占用额达44亿元,比今年初的35.2亿元反而增加了8.8亿元,上升25.3%,出现了边压边增、压缩与膨胀并存的被动局面。
现象之二:疏通资金渠道与资金周转延缓并存。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清理人欠款4.93亿元,欠人款7.82亿元,共计12.75亿元,占年初拖欠总额的26.57%。累计投入信贷资金2.4亿元,即用一元钱的投入解开了企业间5.31元的“债务链”。但是同期定额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反而减慢。据1249家国营工交企统计业,今年上半年周转一次需235天,而去年同期为172天,延缓63天,关键是结算资金居高不下,1249家国营工交生产企业6月未发出商品及应收货款达46.56亿元,较年初增加8.44亿元;应付货款30.82亿元,较年初增加8.27亿元。形成资金高投入与低产出的矛盾,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一系列的负效应。
上述两种现象,充分说明清欠货款在巨大的债务漩涡中越陷越深,呈现出“三角债”越清越多、“债链”甚至有加固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