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09月01日
第4版
04

秦腔姓“秦”

师振乾

可能和生于斯,长于斯,受斯地文化熏陶有很大的关系,我对于秦腔有种情深意切的感情。我不仅爱听,爱唱,而且有对秦腔品味评说的嗜好。

记得去年,应友之邀,去看了场秦腔,归来后大惑不解。不知道看的是秦腔还是歌剧。说是歌剧,又过于粗犷;说是秦腔,又太甜腻,百思不解。后听友解释,这是秦腔的改革。对于改革,我不敢妄加评说,但我却觉得秦腔不可脱离地域性。

有人曾把秦腔喻为辣子。由此想到秦地人吃着兴平的辣面,头冒着热汗,眼流着热泪,嘴中唏嘘有声,却直喊舒服痛快的情景。而秦腔喊是豪喊,唱是高歌,完全对性格豪爽的秦地人好辣、好刺激的脾气。异地他方人,对秦地的辣子就视之为畏途,反过来说秦腔是“台上的挣死了,台下的震死了”而听不惯,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笔者决非秦腔保守论者,因为秦腔的改革也到了不容置疑的地步。但秦腔受秦地民情民俗等因素所影响,地域色彩尤为浓烈,改革时如不考虑这种因素,改得秦腔不秦腔,歌剧不歌剧,就如辣子黄瓜嫁接,辣子不辣,黄瓜不甜,恐怕秦地人是不会买账的吧,秦地人不买账,在全国还能有市场吗?

现在,秦腔振兴的呼声极高,我挥了几下胳膊,却什么也喊不出。唯将“地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名言,赠予将秦腔与歌剧“嫁接”的人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