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酒厂散记
齐连声
大凡打道三晋之人,兴许都想去杏花村走一遭。秋高气爽之时,笔者借开会之机,有幸同诸位同行一起,采访了位于汾阳县的杏花村汾酒厂。党委书记介绍了工厂飘香流锦的史章。看得出,他是自豪、自信的。
这位京味十足的酒厂“核心”,动情地吟诵起唐代诗人杜牧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同这千古流传的绝句一样,杏花村美酒也令一个个世代的人们倾倒。古今多少名家都慕名而至,古代文人墨客李白、杜甫、苏轼,当代诗家名流郭沫若、巴金、臧克家、乔羽、李铎,他们那发自肺腑的赞美,不能不给人以酒在诗中流之感。尤其是周总理那举杯荡四海的神采,更是醉入那崇心酒意情绵绵之中。
主人们之激情,使我回味着那来自遥远的传说。杏花村古为杏花坞。这里到处灵气飘拂,绿柳成荫,红杏出墙,酒旗高擎,酒店林立。其中最是兴隆的莫过于“醉先居”酒家。店主手勤心聪,乐善好施。一天,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店中倏地闯进一位衣着褴褛的老道人。店主人见其冻得发抖,便主动打酒热菜。老道连饮三碗,扬长而去。如此这般,连醉三日。店主人济贫行善之举感动了他,便将宿酒向店家古井里吐玄,于是井水变成了清香芬芳、源源不断的美酒。非但如此,“八仙醉酒”,“马刨神泉”、“闯王立书”等美的传说,也是对杏花村酒的褒扬。
杏花村白酒始酿于南北朝时代,距今有近1500年的历史。汾酒以色、味、香三绝著称。《北齐书》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于晋阳饮汾酒,称赞不已。《汾阳县志》的《汾酒曲》里就有这样的诗句:“无限闲愁付醁醽,停杯坐对卜山青,老夫记得高王语,再学汾清补酒经”,诗中高王乃指武成帝高湛。由此可见在公元561年时,汾酒已名震华夏。竹叶青是汾酒的再制品,酿造历史也颇悠久。北周文学家庾信曾有“三春竹叶青,一曲鹍鹞弦”的佳句。有关资料介绍,杏花村酒家在唐代有72家之多;到了清代,已发展到200家以上。
杏花村酒厂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脚印。1915年,汾酒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大获;嗣后,又在我国举办的五次评酒会上荣膺金奖。1987年竹叶青获得了法国国际金质奖第一名。其中汾酒、竹叶青和玫瑰汾酒被评为国优产品,“杏花村”这个创建于1948年的130人的小厂春风得意,向着自己追求的目标攀登了。1983年7月,酒厂扩建工程动工了。经过3年的奋斗,一个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年产500多吨的扩建工程竣工投产了。就在这个时候,全厂职工发展到3800多人,建筑面积已达到30万平方米。接着,酒厂又向高档化、系列化、低度化迈进,目前已形成4大类、13种、19个花色、46个系列、118个规格的结构产品。酒产量由1978年的3000多吨提高到1989年的30000多吨,上缴利税也由700万元提高到近2亿元。去秋以来,酒厂为了克服市场疲软带来的困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拓展渠道,使产品出现了空前畅销的局面,现在每年还有6000吨的缺口。这样,不仅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而且远销世界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出口量最大的酒厂。1986年,酒厂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1988年,又被国家批准为二级企业,并在全国同行业中首次跨入大型一档企业。
热情好客的酒厂主人陪我们来到酒厂的生产区和福利区参观。我惊呆了:好一座具有现代管理、时代精神、文明气息和仿古建筑的美妙工厂!你看,在那人间仙境般的杏花园,有怪石嶙峋的假山,仙姑坐镇的荷塘,争艳斗丽的花丛,戏笑追逐的鸟鱼,令人叫绝的名诗长廊,真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我和同行们站在装饰华美的办公大楼上远眺,7座造型别致的酿酒厂房,星罗棋布的配套工程,古朴典雅的职工医院,设计奇妙的体育场地,勾人心弦的娱乐场所,清澈见底的游泳池水,华丽柔和的职工寓楼,真是不敢相信,这竟是杏花村酒厂的真实存在!值得杏花村骄傲的是,这里还有着装入他们主人心中的旅游工厂,和那座落在厂区、建筑面积为8500多平方米的仿古建筑——酒都宾馆。
今日杏花村,厂景美如画,醇酒似泉涌。“和风华雨正纷纷,举盏欲招千古魂,盘若汤兮长青水,不妨畅饮杏花村”,读着赵朴初先生的华章,杏花村的主人们怎能不饮誉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