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也得名人扶
屈超耘
中国有难以数清的风光秀俊之地,能为人津津乐道、有口皆碑者,却不及百之五六。因此,每隔一个时期,报纸上总要披露某地发现胜似苏杭、美如匡庐的名山名水新闻。这些名山名水的历史,和日月之龄差不了多少,但何以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固然和其居处鄙远,关山阻隔有关,但,有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得到在人民大众中有影响的人物扶持。故尔清代诗人袁随园先生在《咏岳墓》中说:“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西湖风光本来是很美的了,但浩浩中华能和其媲美者大有湖在,而它们的知名度却和它相去甚远,原因就是西湖边埋了岳飞、于谦两位“伟人”之故。看来,袁枚先生是说对了。
但是,仔细想来,袁枚诗中的所谓“伟人扶”,并不能涵盖所有江山之“名”。自古迄今,算得上伟人的人物可谓多矣,何以有的伟人能“扶”,有的却不能“扶”呢?陈胜、吴广、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农民起义英雄算得上是伟人吧,至今却还未见哪一处江山因为得到他们的“扶”而神化丹青。因此,现代著名诗人郁达夫于1935年游杭州时吟的《咏西子湖》说:“楼外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很明显,郁达夫和袁子才同是歌咏西湖,却把赖以扶持的伟人改为文人,讲得更为确切。实在的,西湖的名声固然和岳飞、于谦有关,但真正得其益的,却是白居易和苏东坡等文人。时至今日,无论是哪个档次的人,一到西湖,没有不晓得苏白二堤的。因此,郁达夫先生的话,是说到点子上。然而往深处仔细再想,就会发现郁先生的所谓“文人捧”,仍还不够全面。浩浩乎神州,许多山水之出名,既和伟人没多大干系,也和文人无关。内蒙古的昭君墓,孤零零青冢一座,竟然中外闻名,一年四季参谒者不绝。安徽灵壁沱河北岸的垓下,并没有多少秀丽风光,却使旅游者流连忘返。陕西兴平的马嵬坡,无山少水,地貌平平,更是千多年来游人神往之处。原因不用说,是得到昭君、项羽、杨玉环辈的扶持。而这些人,既非伟人,更非文人。但因为他们是名人,致使平平之地沾光不少。看来“伟人”、“文人”不如改为“名人”为好。于是,我也写了一首不成行的诗以记:
到处江山皆画图,全赖名人去撑扶。
如若杨妃死别地,何个愿作马嵬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