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运生的生意经
张吉庆 杜银福
1984年,改革的浪潮把马运生推上了西安德发长饺子馆经理的工作岗位;如今,五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自他任经理后,德发长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欣慰的显著变化。
设备规模达到了涉外餐馆标准。营业面积由二百扩大到近千平方米;固定资产由3万增加到80万元;由原来一个单纯经营风味水饺的设备陈旧简陋的小吃店,发展成为装饰华丽、设备完善,且拥有计算机、地毯、空调和汽车等现代化设备的中型涉外餐馆,并于前年被评为陕西省旅游系统先进单位,去年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
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饮食行业中名列前茅。去年营业额360万,上交利税67万,均是1984年的数十倍;今年1至11月营业额470万,利税5万,又创出了用7个月时间超额完成全年经营任务的新纪录。同时,职工收入明显增加,月奖百元以上。
风味水饺和饺子宴蜚声中外。台湾拍摄的电视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向观众推荐介绍饺子宴;日本富士山电视台、台湾《联合报》、国内《参考消息》等新闻单位都对饺子宴做了专题报道。许多国外宾客在来西安旅游观光前,电传预定饺子宴,感到不看临潼的兵马俑,不吃德发长的饺子,等于没到过西安。仅今年接待港、澳、台胞及国外宾客就达8万多人。
1989年5月12日,在国家商业部主办的“全国第二届风味小吃金鼎大赛”上,德发长的风味水饺和饺子宴两个项目一举夺得“金鼎奖”。在获奖的饺子宴15个系列品种中,马运生研究的核桃蒸饺也是其中之
这次大赛前,马运生不光发动职工展开研制活动,自己也率先士卒研究核桃蒸饺。他搞来核桃,细心观察果子形状,生着炒着品尝琢磨口味。研究中,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终于解决了蒸饺皮软难成核桃形和白色面皮蒸出变成核桃色等难题;使核桃蒸饺以其逼真的形象,上乘的口味,做为饺子宴的系列参赛品种,成功夺奖。
从研制工作需要出发,马运生在店里组成饺子宴专题研制小组,亲自担任组长,把饺子宴的研究确定为自己和职工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在店里当年仅有不足万元资金的困难条件下,他拨出3千元,分别交给三名职工,每人一千元,做为研制费用;规定职工研制成功新品种,给予记功发奖;他还收集饺子历史资料,多次从书店买回烹饪技术书籍、花卉动物画册,交给职工,让大家观赏形态,以便创新;为了博采众家之长,他带着职工走出店门,近则本市的饺子馆、炒菜馆,甚至食品店,远则北京、上海、天津、太原等地,广泛学习经验,汲取营养。
有个阶段,马运生因工作去广州开会,特意带上负责馅心研究的特二级厨师简平均。在广州的那些日子里,每当吃饭,马运生都由自己出钱,由简平均点菜,让其品尝广式菜肴,掌握口味特点。简平均参加工作近二十年,第一次遇到对业务技术研究如此看重的领导;做为职工,用经理个人的钱吃着高级菜肴,感到心疼。简平均从中不仅品赏出了那些广式菜肴的风味,更体味到了经理的一片苦心。在以后的工作中,简平均为研制饺馅常常忙活到深夜一两点钟,经过努力,掌握了上百种不同品种饺馅的制作方法,成为饺子宴的“馅心专家”。
在马运生的带动下,职工们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终于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研制成功具有“一饺一形,百饺百味”特点的德发长饺子宴170多个品种。饺子宴在烹制方法上从单纯的煮饺发展到煮、蒸、煎、烤、炸等,在口味上从单纯的咸、鲜发展到甜、咸、鲜、麻辣、鱼香、怪味等六种味型,在饺形上,由原来单一的北京风味水饺发展成一百多种花样饺。德发长用饺子宴先后招待过国内很多文人黑客、外国知名人士国外旅游者,受到广泛的赞扬,人们赞其为“千古风味”,誉其为“中国食品一绝”。如今,饺子宴已经成为旅行社接待宾客的计划风味餐,这个拳头已经在国内外成功地打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