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
吴文育
在大秦岭山巅,在通往林区的路旁,兀立着一座烟囱。
记得第一次见到它,是在十年前一个秋天。生长在平原上的我,也第一次走进这个童话般的世界:奇峰怪石,绝壁劲松,满山红叶,以及海市蜃楼般的,千变万化的云和雾,让人痴迷迷的。车子每转过一座山头,定有一番奇异的、纯美的自然景色。我的眼神与被眼神牵动的思绪,随着山路、连峰、云雾的旋转而旋围。这时,同车的一个小女孩用她脆甜脆甜的声音喊道:“妈妈——看,那个大烟囱”!我转过身来,望着那座已经被飞快的车子抛到后面的烟囱,一直到了车子拐弯,从视线中消失,才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忧虑呀!”
师傅告诉我,那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六十年代初,几千名来自各地的筑路大军,开进了这个地方。烟囱挺立的地方周围,正是父亲所在的工程队驻地。当时,父亲是伙管员,每个清晨,他都和三十多名炊事人员,给那些为了开凿这条公路而忘我工作的、近六百名筑路工人准备早餐,所使用的正是这座烟囱。随着路子的向前延伸,这烟囱便被遗弃在这个山岗上。
工作的变动,使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熟悉这座烟囱。车子从它身边驶过,我总要放慢速度向它注视。甚至有几次停下车来,向它走了去。山石筑就的基座上,是红砖砌成的身驱,大约有五六米高。虽然岁月的风霜为它抹上了灰灰的颜色,但仍然是不失本色,显得是多么的坚强;山洪冲不垮它,朔风吹不倒它。整个山岗也只有它才能证明人民在这里搏击的历史。
这座烟囱,虽与我同龄,却给了前辈们许多生存的食粮;也是这座烟囱,给了那些远离家乡和亲人的筑路工人们多少安慰;就是这座烟囱,却给了那些在摄氏零下三十八度而依然工作着的开拓者们多少温暖;也正是这座烟囱,用火一般的胸膛,以及象旗帜一样的炊烟,曾经向大自然庄严宣告,人们可以战胜和改造自然,并唱出了“北风当电扇,下雨似流汗”的奉献者之歌。
现在,那座烟囱已经为人们所忘却。没有人再谈它的过去,也很少有人想去听它的故事了。但是它却依然站立在那里,昂首挺胸,铁骨铮铮,没有一丝一毫的灰心。每次从它身边经过,它好象都在大声疾呼:“我还有用”,“我还有用”。此时此刻,眼前总是涌现出,当年父辈们在那人迹罕至的地方,不分天晴和下雨和严寒酷暑,依然在这几十米高的山崖上打眼放炮时的情况。
今天,当我驾着车子攀上这个山岗的时候,它已经炊烟袅袅。随着烟波的飘动,它用强健的,轻快而又不减当年的步子向我走来。我激动!兴奋!只觉得热泪盈眶。看,这些加宽路面的小伙子们又在这里上阵了。啊,多少个春天,多少个秋天,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它在等待,等待有一个机会。今天,它终于如愿以偿了。艰苦朴素,任劳任怨,大公无私是它的风格。它不会为名利忘义,不会因权钱动心。它唯一的心愿就是奉献,无私的奉献。
它搏拼,它奋斗,却从不记个人的得失。它没有楼房高大,没有古塔迷人,象默默地工作在各自岗位上的人民大众。在高楼大厦林立的今天,它虽然显得那样的单薄,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人们努力工作和学习的每个角落,都有它不可忽视的位置。它毫不利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伴随着先祖们从远古走来,也将激励着我们走向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