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血汗铸雄鹰
——记改制运八C气密机的陕飞职工
12月17日下午2时整,城固机场。只听一阵轰鸣,新研制的运八C气密机,在近万名陕飞人的凝视中,冲上蓝天。
20分钟后。试飞大队大队长邹延龄宣布:“首飞成功,飞机各项性能良好”。顿时,哗哗的掌声掩没了锣鼓声。成功了,我国目前最大的中型中程运输机诞生了。欢喜的泪水在多少陕飞人的眼眶中滚动。
1990年元月中旬,陕飞会议室的桌上放着航空航天部的命令:“运八大改机年底必须上天。”桌旁陕飞和012基地的头头们个个眉头紧锁、心急如焚。今年用以维持全厂万名职工吃饭的支柱民品“汉江牌”微型汽车生产线也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人力、物力、财力矛盾相当突出。最要命的是没有时间了,离年底上天只剩下屈指可数的11个月,而运八大改机部件装配车间才刚刚开铆,年底上天行吗?
“不行也得行,拚了!”
这句已经滚动在大家胸中的话,终于被喊了出来。
运八C气密机是在原运八飞机的基础上改制的,其改进项目共有10项,不仅量大,技术难关也多,不少技术在国内尚无具体工程实践经验可供借鉴。在这之前,该公司设计所的技术人员们用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放弃所有节假日,拚命工作,已完成了全套产品图纸设计、工艺审查、工装设计、总装工艺文件编制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在外载荷计算和强度等方面创造了3个国内第一的优异成绩。
军令如山倒。陕飞人没顾上过90年代第一个新春佳节,便投入了为大改运八机如期上天的鏖战。厂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及时调整计划,调配人力,合理安排工序。同时实行平行交叉作业,在飞机部件的顶部、外部、舱内、舱底同时摆开战场。厂工会深入现场组织劳动立功竞赛;宣传部门开动一切宣传工具进行宣传鼓动;后勤部门把饭送到车间,现场服务组还及时地成立了100个攻关小组,攻关破隘。
在部装车间,突然钻头穿透了工人黄建国的脚背,鲜血染透了鞋袜,在工友的强迫下,他去医院处理了一下,半小时后又咬紧牙关在中外翼折动壁板前坐着打铆枪。在尾段侧大梁装配架上,人们把摇摇晃晃,身体瘦弱的郭玉梅扶到凳子上,才半天,她已干完了两天的工作量。液压组连续奋战了80个小时,油路清洗提前3天完成了,可工人们一个个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零件制造34车间主任郭华祚为不影响工作,忍痛将摔断了腿的80高龄的老母亲送回了老家。11车间30多岁的技术主任李永长,2月份就查出肝上有病,可他不忍在关键时刻丢下工作去住院,常常痛得一身汗,他却装出一副精神样,玩命地干。就在飞机首飞的前些天——11月15日,这位铮铮硬汉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临终前,他还在询问03架的任务进展情况……。
质量,做为飞机的质量,更是陕飞人的命根,一丝一毫也不能马虎!一次01架尾侧大梁出现了技术问题,被迫停工。正是火烧眉毛之时,问题在哪,一时半会又查不出来,搞不好,计划就要告吹。有人建议凑合一下算了,反正01架是静力试验机。可厂长和总设计师就是不同意:“查,一定要找出原因。”专题攻关组迅速组织了起来。经过了17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大家熬红了眼、累酸了腰,将图纸、模板、型架,挨着翻了好几个过儿,终于将原因全部查明,质量隐患彻底杜绝了。此后质量方面的捷报不断传来,01架中央翼精加工创历史最好水平;中段26道关键工序12个质量控制点质量得分全是满分,尾段上壁板质量创优。
白驹过隙,匆匆间冬风送寒。11月21日,运八C气密机总装任务全部完成了,一架橄榄色的雄鹰傲立在陕飞的停机坪上。我国飞机制造史上的一个新纪录又诞生了,——陕飞人仅用了一个批生产周期的时间,就改制成功了运八C气密机。
本报记者 曲亚沙
题图摄影 蔡晓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