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岛黎人
芦丁
我有幸曾到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市和五指山腹地去了一趟。接触一些黎族同胞,觉得这个民族的历史、人情风俗颇有意思,遂零星记下来。
据有关史料记载,黎族的远古祖先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汉书·贾捐之传》),西汉所谓的“骆越”,东汉所谓的“里”、“俚”或“蛮”以及隋朝所谓的“俚”、“僚”(《隋书·谯国夫人传》等古越族的不同称呼,均为黎族先民。另外,认为黎族是古越族的后代,又一证据是,其语言与古越语言的倒装句很相象,如“肉鸡”,叫鸡肉,“红花”为“花红”,“我的书”称“书我的”……其生活上有些习俗也保留着古越人的某些特征,如:古越族有“纹身断发”的习俗,而黎族也有“男纹臂腿”,“女纹身面”的风习。直到我国解放前夕,部分黎族妇女中还有“纹面”的习俗。
再有,据《史记·孝帝武本记》中有“越巫鸡卜”的卜挂风俗。而黎族,直到我国解放以后,“鸡卜”还大量风行。诸如狩猎、寻物、械斗、结婚、丧葬、生育、问病、求平安等都要“鸡卜”。其卜挂的方法是:杀一只鸡,抽出两根腿骨,看左右两根腿骨上的营养孔,根据孔的多少及其是否平衡来定凶吉,从而预卜行止。
旧社会,由于封建统治者实行“大汉族”主义,黎族同胞被撵到五指山偏远的地方居住,生产力相当落后,直到解放后五十年代,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状态。这种落后的生产,需大量砍伐树木,对五指山天然森林破坏力大,甚至引起自然灾害。后来在岛上建起了很多农场,黎族同胞受到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这种落后的耕作才遂渐消失。早先,狩猎、捕鱼和采集也是黎人一项相当重要的生产活动。在解放后相当长的时向,黎族人不懂得种植蔬菜。因为黎语中的“蔬菜”和“树叶”是同一词语。因此,平时就餐主要靠采集野果、抓田鼠、捡田螺、捉小鱼下饭。现在的生活习惯早已改变,有些黎人不仅种菜,满足自家的需要,把剩余的还担到集市上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