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02月28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钛城人“看”的变迁 见面问什么 图片新闻 “陕南区邮票”研究有突破 巾帼联话 蔡伦故居游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蔡伦故居游

周绍祥

提起纸,人们就会想起蔡伦。荣幸的是,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竟是我的老乡;而且,我国乃至世界上用廉价原料造出的第一张纸,也是在我的家乡——湖南省耒阳市造出来的。因此,耒阳市留有蔡伦故居及造纸故地。

我怀着对这位远古老乡的崇敬之情,游览了这些古迹。穿过一片树木与花丛相间的园地,首先涉足的是蔡侯祠。这里原为蔡伦故居,座落在耒阳市东南,初建年代已不可考。就是早期在他故居旧址上兴建、中经元朝重修的祠堂,由于历经沧桑,同样荡然无存。现在保留下来的蔡侯祠,是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修建的,解放后经过两次修葺。蔡侯祠的四周,用红墙围绕,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院落,正南边的门楣上书有“蔡侯祠”三个大字。跨进院门,方知蔡侯祠是一座古雅而装修一新的建筑。前厅正面竖着一面二米见方的白石屏风,刻有《修整蔡侯祠记》碑文。屏风正上方挂着一块木质牌匾,当代大学者周谷城书写的“蔡伦纪念馆”几个大字,表明蔡伦祠已有一个现代化的名称。中间是一个天井,在两边的厢房墙上,有介绍蔡伦生平的典章。后厅陈列品中,最令人注目的是蔡伦用来舂纸浆的石臼,这是蔡伦留下的唯一造纸用具,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走出祠堂大门和门前的园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汪池塘,这就是有名的“蔡子池”。池水清澈,荷叶飘香,隽秀淡雅,一派江南水乡风光,真像一幅国画镶嵌在耒阳这个小城市中。池长约七十米,宽五十米,周围用条石勾砌。史书上记载,蔡伦当年漂洗纸张、涮洗造纸用具,都是在这个池子里进行的。这时,我重新回看了蔡伦祠大门两边“芳池月映,故宅风存”的对联,深深感到寥寥八个字,已把蔡子池与明月相互映衬的景色,把蔡伦祠由蔡伦故居变迁而来的历史,表述得很是贴切。沿着蔡伦祠西墙外继续向北走二十多米,便到了“蔡伦墓”。这里既无雕栏画柱装点,也无石人石马陪伴,质朴无华,是典型的南方普通墓葬模式。但占地宽、垒土高。墓上的青草,绿绿葱葱,欣欣向荣。在墓前牌坊式的墓门上,有当代另一大学者郭沫若亲题的“蔡伦之墓”四个大字,遒劲有力,为墓地增色不少。我望着蔡伦祠及蔡子池,深为有这样一个远古老乡而自豪。确实,家乡人给蔡伦修建的祠堂、墓地,没有北方一些古迹那样雄伟、壮观,但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蔡伦的纪念却是永恒的,犹如北去的耒水,源远流长,奔流不息。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