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催人泪下 发人深思
——我省影评知名人士谈《焦裕禄》
羊年伊始,被誉为1990年中国电影领衔之作的《焦裕禄》(峨影),将于3月份在我省城乡公开上映。试映期间,观众们几乎是流着热泪看完该片。日前,省电影公司特邀一些影评知名人士进行了观摩座谈,现摘录二三,以飨读者。
王愚(《小说评论》主编):作为一名中共普通党员,我是流着热泪看完此片的。大家知道,文学作品重在写情。而《焦》片编导人员如此浓墨重彩、倾注真情地描述了一个普通党员的人生片断,是近年来影视界所少有的。《焦》片给我们文学界的最大启示,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写人民的真情实惑。《焦》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把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溶为一体。人民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上帝。
肖云儒(著名文学评论家):《焦》片确实震憾人心,催人泪下。《焦》片再次告诫我们,共产党人不为群众做事又能干什么?!共产党人究竟为人民应该做些什么?!中国是贫穷的大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兰考县”。《焦》片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感情的角度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一是焦裕禄对36万兰考人民的真情实感;二是焦裕禄带领群众防风抗沙,改造良田的宏远境界;三是坦率地展现了党内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四是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情爱,它客观地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七情六欲和平凡生活。
刘建军(西北大学教授):这部影片很成功的一点,就是把为党负责和为人民负责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过去大家都说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甚至把为党负责和为人民负责对立起来。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再次告诉我们的领导干部,为人民负责了,就是为党负责了。影片在这方面作了精彩的描述,焦不惜个人犯错误为病魔缠身的基层干部购议价粮等镜头,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李星(省作家协会):《焦》片是影视界继《渴望》之后又奉献给观众的一份厚礼。焦裕禄是60年代的先进人物,但令人耳目一新。影片编导用90年代的观点来审视这一典型人物,赋予其新的理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共产党人的美德与传统美德有机地融为一体。民间谚语曰:“为官不为民作主,枉吃白菜和豆腐。”《焦》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一改以往注重名言警句似的语言,而是突出典型人物的行为准则,人情入理,震憾人心。“追技术员”、“老场长病死”几场戏,演员李雪健的表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质朴朴、真切切,把焦裕禄的“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形象,深深地镌刻在观众的心中,生动地再现了六十年代的楷模风范。
本报记者 桂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