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矿长的追求
梁文林
望着厂里的生产步步高,邓旭不光是兴奋,尽管这兴奋中饱含着艰辛,他还在思索着更上一层楼。当新的蓝图在眼前形成时,他又露出了成竹在胸的自信,显出了关西人特有的强悍。
想当年受命办河口镇选矿厂时,那时真是空空如也,但他凭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义无反顾,无资金集资金,无设备搞设备,无厂房建厂房,硬是在河口镇升起了希望之星。历尽千辛万苦,1985年9月,第一批矿粉生产出来,但质量如何,销路在哪里?60多万元投资命运如何?人们拭目以待。
邓旭深深感到了厂长担子的份量。
据说北京能化验矿粉,邓旭就用塑料编织袋背了10公斤铅锌精矿粉,连夜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途中无心思吃饭,夜里合不上眼,风尘仆仆赶到后,才知道还要到锦西市附近的葫芦岛一个厂家才能化验。十月的北京,寒风飕飕,却买不到去葫芦岛的车票。夜里他躺在车站广场上翻来复去,心急如焚。第二天,才赶到了葫芦岛一家全国颇有名气的铅锌冶炼厂,经化验表明,铅锌混合不能分离,他愕然了……。
然而他随即又从怅惘中摆脱出来,不怨天,不尤人,二话未说,便带上铅锌矿粉跑省内外的学院和厂矿,请求诸葛,上门学技术。先后请来了省冶金学院的刘力金教授,“八一”铜矿李世楚工程师,还有几家选矿厂的同行老师傅,帮他解决了铅锌粉的分离,使得这个刚强的汉子,洒下了激动的泪水。
后来,他又通过多种渠道,培训业务人员,提高企业素质,他本人也获得1988年全国厂长企业管理统考结业证。抓了企业质量管理,使厂里生产的铅粉锌粉矿粉质量优于国标。
正当事业大有起色之际,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986年9月,凤县河口镇整党开始,当时担任镇党委委员、兼选矿厂厂长的邓旭,却被“贪污”、“受贿”的谣言飞短流长,使他处于严重的困境中。
他委屈,他冤枉,他一言难尽,为了选矿厂的发展,自己在经济上未沾一分便宜,反倒欠下三千元的帐,就这样,还得落个声名狼藉。一气之下,他焚烧了用心血写成的四十多万字的自学笔记。
但无论如何,他那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却始终没有动摇,他相信事实胜于雄辩,相信为党的利益而奋斗的路子没有错。果然,在县委陈书记的过问下,纪检委、审计局经过反复调查取证,证明邓旭政治上靠得住,经济上没有问题,为他做出了公正的评价。
邓旭热泪潸然。谁理解他,党;谁支持他,党!党对自己既然这样信任,自己还有何话可讲。
邓旭复出,依然的大度,依然的忘我,宁教挣死牛,不教卡住车。他就是这样一种人。
围绕经济效益,全厂动起来了。
销售副厂长蔡生亲自出马,带人去山东、锦西葫芦岛、白银市,签协议、订合同。使产品跻身于全国市场。
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张俊峰,虽然刚过而立之年,指挥生产却井井有条。
最忙碌的还是邓旭,这条瘦弱的汉子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大精力,白天忙一天,晚上还要干半夜。又患慢性病,一天只吃七、八两粮,他却一会儿也不闲。
有人说,厂长啊,你太累了,还是把妻子安排在厂子里吧。
他摇了摇头,妻子至今还在农村。
但他何尝不体谅妻子呢?妻子一个人在家,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孩子,一个女人家,里里外外一把手。他这个男人数月不回家,她肩上的担子多重啊!想到这一点,邓旭心里酸酸的。中国妇女是多么伟大的女性啊!如果要为企业家立传,第一应先写下她们的名字。
深知自己丈夫的邓玉兰没有半点怨言。人到中年,反倒唱起牛郎织女来,这也算是家庭的一出苦剧。但他理解邓旭,支持他在自己的天地里奋斗,自己却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挑战。就在他们的大孩子不幸触电身亡的当日,她也是含着泪水催他去厂里上班。
全厂同心协力使生产步步上升,主要物耗指标超同省标3项,铅锌精粉达到部颁标准。他们在“稳定产量、改变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口号鼓舞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87年,实现产值113万元,利税27万元;
1988年,实现产值220万元,利税41万元;
1989年,实现产值350万元,利税54万元;
1990年,实现产值360万元,利税60万元。
小小的乡镇企业选矿厂,利润逐年上升,成了宝鸡市二级企业。邓旭也连续被评为宝鸡市优秀企业家。
党旗飘飘,邓旭充满了希望,他又在领导全厂职工向新的目标迈进。
在采访结束时,我笑问邓旭:“一看你名字的那个旭字,就让人想起了蒸蒸日上的成语。”邓旭答道:“蒸蒸日上谈不到,但为了党的事业,我却要永远奋进,永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