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03月21日
头版
01

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就

本报讯 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健康发展,成效显著。几年来经过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教育,广大群众的政治、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四有”新人队伍逐年扩大,一批批先进个人和集体脱颖而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为培育“四有”新人,我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抓好群众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从1986年开始,我省首先从职业道德教育入手,采取“统一指导,自编教材,大单位包干,小单位联办”的方法,到1989年6月,全省国营商业行业职业道德培训率已占到职工总数的82%,考试合格率达到80%。为搞好社会公德教育,不少企业作出规定:“各单位参加文明市民教育的人数达不到总数的95%者,不得参加各类先进的评比活动;待业青年不参加文明学校学习或参加学习考试不合格的一律不介绍就业工作”。咸阳市和西安市是我省最早兴办文明市民学校的先进典型。在其带动下,不到3年时间全省已成立了1192所文明市民学校,已有百万人接受了“两德”教育,使我省的社会公德教育实现了“阵地化”。

“两德”教育的蓬勃开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乐于奉献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到去年11月,受到各地、市表彰奖励的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就有2516名。这项活动得到中宣部和公安部的赞扬,西安市并在1988年安徽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会议上专门作了经验介绍。

在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中,我省各级部门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明确规定了任何单位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仅有一项达标者,不能被命名为文明单位,不是文明单位的企业不准上等级。对已取得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各级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对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把关,坚持年年复查,保证质量,不搞终身制。自1987年以来,全省先后撤销了561个地、县文明单位称号,去年到今年又撤销了4个,保证了这项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健康发展优化了社会细胞,使不少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提高,治安秩序稳定,群众的文化生活活跃,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大改善。目前,全省已建成县级文明单位1190个、文明村3892个;地市级文明单位773个、文明村136个;省级文明单位166个、文明村23个。

学雷锋、学李润虎、学先进的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各条战线涌现出了象原山阳县信访局局长、雷锋式的好干部韦克金、原067基地研究室主任、罗健夫式的火箭专家杨敏达、驻陕某集团军战士、80年代青年楷模郑鑫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现在,全省已有雷锋式的先进个人12950名,先进集体1004个。恢复和新建各种学雷锋包户活动小组已达17万个。

本报记者 范国俊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