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03月23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王顺山下种玉人 清宫戏“繁”而不“荣” 周末摄影 《落山风》 图片新闻 谜语 广告 人·名·树·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王顺山下种玉人

——记蓝田县委书记、编剧王学民

冯瑜

第一次去蓝田,是去看蓝田县剧团创作的秦腔现代剧《丁家院》;年前又去蓝田,是去看县剧团上演的新编秦腔神话剧《种玉缘》……

蓝田县剧团的剧场,全省怕是再找不出第二个了:斑驳脱落的墙皮,让人难考它的岁数,黑昏莫测的屋顶,可窥见眨眼的星星。倘若不是台上唱戏的和台下看戏的,我真以为自己是坐在一个断了香火的破庙里。但就是在这样的剧场里,蓝田县剧团三年出了三台戏,《丁家院》、《蓝玉春早》、《种玉缘》,进省城,上电视,很是红火了一阵子。剧团的人谈起这些事,总是联系起县上领导对文艺的支持,中间自然少不了县委书记王学民,这不仅是因为他对县剧团的扶持,还因为他本人就是《种玉缘》的编剧。

初见王学民,我实在弄不明白,这个总是笑咪咪、少了些文人潇洒倜傥的县委书记,毕业于与文学十万八千里的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本该是与“方针政策”为伍,以“发展蓝田”为业,怎么会对戏剧文学产生这样浓厚的兴趣,甚至捉笔演绎铺陈成篇?待交谈之后,我才发现他的这一爱好除了文学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便是使他魂牵梦绕的蓝田。

1985年,王学民赴蓝田上任,走遍了蓝田的山山水水之后,这位宣传部长出身的书记认识到,要改变蓝田的贫困面貌,就要让群众认识蓝田,热爱蓝田,振兴蓝田。在大讲蓝田古文明史、革命传统,讲蓝田优势、发展前景,并在报刊上发表大量文章之后,他犹嫌不足,于是想到了蓝田人最能接受的秦腔戏。

在调查中,王学民被蓝田深厚的文化资源所激动。东汉才女蔡文姬墓葬此地,《胡笳十八拍》遗音在耳;唐朝王维吟啸辆川,留下美丽的诗篇,还有有关王顺山、汤峪、玉种蓝田等大量动人的民间传说,无不令蓝田人引以自豪。蓝田盛产玉石而在诸多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便是玉种蓝田了。王学民在干宝的《搜神记》上找到了百十个字的记载。说的是青年杨伯,常做好事,一日来一道士送其一斗五色石,称此石可种玉。有一徐家小姐,人求婚不允,杨伯求婚遭讥,于是种下五色石,得玉成婚。王学民根据这点记载,又去听老农讲述,尔后凭着自己的文学功底,开始动手写秦腔剧本《种玉缘》。

县委书记写剧本,时间和精力似乎比文学功底更伤脑筋。他白天要开会研究工作,晚上家里来人不断,写作全是10点以后的事。客去了,人睡了,他定定神,扫尽满脑子的工作名词,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创作状态。有时在家受干扰,他就跑到办公室。正值夏天,穿个背心裤头汗流浃背埋头“种玉”,几乎不间断。写好之后,他请剧团导演、省剧协的行家们“会诊”,行家们呼拉拉提了一大堆问题,他毫不气馁,先后四易其稿,终于将“玉种蓝田”的美丽传说搬上了戏剧舞台。戏成之后,在蓝田县演出17场,反应热烈,有的观众甚至场场必到。“玉种蓝田”固然令人陶醉,但县委书记为群众写戏亦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诱惑力。

“县委书记写戏,你不怕别人说你不务正业?”这是我的担心。他倒很坦然:“作为党务工作者,应该抓文艺创作,抓精神产品。份内的。蓝田人需要物质生活,也需要精神生活。”

《种玉缘》获得成功,王学民得陇望蜀,又在构思一部反映山区农民美好心灵的戏。我真为蓝田人高兴,有这样一位理解、参与文艺的县委书记,还怕蓝田的文艺繁荣不起来,蓝田人的干劲鼓不起来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