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戏“繁”而不“荣”
文岚
一部《香妃轶事》,一部《末代皇后》;一部《荒唐王爷》,一部《风流乾隆》;一部《康熙大闹五台山》,一部《皇帝与村姑》;一部《雍正皇帝》,一部《风流皇后》;一部《嫁到宫里的男人》,一部《大太监李莲英》……自《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两炮打响后,一度消沉的编导们顿时热情高涨,竞相加入到“清戏马拉松”赛的行列。于是,从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到《最后一个王妃》近300年的十三代兴衰史,便成了影视界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什么正史、野史、秘史、艳史;什么争雄称霸、弑父灭妻、煮豆燃萁;什么凶残奸诈、弄权作乱、偷鸡摸狗,我“姑妄拍之”,你“姑妄观之”吧!
艺术地再现历史,通过“回顾”以达“启迪”、“借鉴”和“古为今用”,是可取的和必要的。在“清剧”中,《末代皇帝》就是一部缘此而作的上乘佳品。可惜,这样的作品在众多的“清片”中显得孤单了些。时下,影视界存在的题材贫乏、单调和雷同,使“清”类作品不可避免地步入了死胡同。
跟清史宫闱片多繁的情况相反,近年来,反映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传记影视片奇缺,这不能不给人留下诸多的遗憾。幸而,这种怪现象于今春有所改观,新近推出的《焦裕禄》和即将面世的《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周恩来》等片,使人略感欣慰。可是,待细一打听,却原来这几部巨片只一两集、三四集,同大写“清史”的情况相比,艺术家们似乎对“伟人传”和“英雄传”太惜墨了!
搞“两传”这类作品,的确是耗费多、难度大,弄不好还会惹麻烦的。但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拍一批与人民领袖历史地位和英烈们的丰功伟绩相称相配的史诗性巨片工程上,却极有必要。还是腾出手让清宫戏暂告一段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