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名”
高时阔
《红楼梦》中,斗大的字识不了几升的王熙凤,忽然一朝发迹,当上了诗社的“监察御史”。这虽是个不拿俸禄(反而要倒贴五十两银子)的虚衔,却也为“凤辣子”平添了几分善相(起码也算是关心大观园的群众文化活动吧)。后来这位王“监察”在诗社成员聚会时忽来“灵感”,竟也能吟出“一夜北风紧”那既俗且雅的诗句。看来这“名位”二字还是不可不讲的。正如古圣贤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既诱人,自然会引得众多无名之人“竞折腰”。“世人未会严陵志,不钓鲈鱼只钓名。”此风至今不衰。于是,在前几年的评职称中,涌现出一批看不懂图纸的“工程师”,打不了算盘的“会计师”、解不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统计师”以及从未讲过课的“讲师”、不知“研究”为何物的“研究员”……在各级各类学会、协会等文化艺术团体中,也有许多与本专业毫不沾边的这“长”那“长”们堂而皇之地成为“理事”、“顾问”。至于那些花上几千元买张“大专文凭”,赞助几万、几十万元买个“企业家”、“艺术家”头衔的“暴发户”们,怕是调动全身“灵感”也挤不出一句“一夜北风紧”那样的诗句来。“可惜人间无李白,今人多少贺知章!”如此众多的“名人”,对我们两个文明的建设究竟有什么益处呢?古人信奉“循名责实”。倘若一个人的名位与其实际才能相去甚远,哪是算不得什么光彩荣耀的。“有名而无实,天下之大患也。”而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并不刻意追求名声,即所谓“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一个人若是到了不择手段“窃名”的地步,也就为人们所不齿了。
“虚名不值一文钱,唤得呶呶百谤生。”可惜今人多对此不解。为了谋得虚名,一些人处心积虑,钻营投机,乃至坐卧不宁,寝食难安,活得真够累的。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