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亮在心中的灯
王震学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多少个黎明,多少个夜晚,每当一些老军工科技人员从这座普通的单身楼外经过时,总要把它留恋地张望。望着望着,那盏永不熄灭的亮在心中的灯光,仿佛又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倍觉明亮,倍觉温暖无比。
那是全国人民共度难关的1960年初冬的一天。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国防科工委主任聂荣臻元帅,从西北某地的漠漠荒原视察工作后返京的途中,车到宝鸡后,毅然不顾长途驱车的辛苦,来到了军工宝成仪表厂(现名为宝成通用电子公司),迎着凛冽的寒风,直奔新品试制车间。
时年已是六旬的聂帅,精神格外矍铄,面含春风,谈笑风生,身着一件银灰色呢大衣,头戴法兰西绒帽,鼻梁上架着一幅深紫色墨镜,手执拐杖,在部、省、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新品研制车间。
当他走进车间,看到那擦洗得明亮如镜般的门窗和光亮洁净的朱色油漆地板,工作台上排放整齐的工夹具和零部件,满怀喜悦地对厂领导说:“好!好!搞尖端产品,就需要这样的文明生产环境,希望你们经常保持这样。”然后,他又热情地向欢迎他的科技人员和工人握手问好:“同志们,你们辛苦了!这次我在西北某地参加了我国研制的尖端产品试验,效果不错,很理想,它标志着我国的国防科研产品走向了新的阶段。听说这个新产品中有你们的一份功劳,我特来向你们祝贺!要继续努力,可不敢骄傲,骄傲了就会落后,落后了就要挨打的哟!”说这番话时,他始终充满了热情和亲切感,直至结束,他也笑了起来。
在倾听了厂领导的汇报后,他边走边看着生产的每一道工序,不时地询问着有关科技人员的生产情况及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在与众多的科技人员交谈中,他突然发现有的科技人员和工人面色发黄而浮肿,便关切地问他们身体是否有病?当有的科技人员不好意思吐露真情时,他又仔细地询问起他们的工资是多少?粮食定量能不能吃饱肚子?所学的专业是否对口?住宿条件、以至室内的照明对学习是否有保证?……他询问得那样的仔细而认真,使在场的科技人员顿感心里热呼呼地,不少人在激动不已中,眼眶湿润了。聂帅又侧过身来对陪同他的厂党委书记李德崇同志语重情长地说:“知识分子是我党的宝贵财富,就目前来讲,我国的知识分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你们当领导的不仅要大胆使用他们,尊重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还要关心他们,理解他们一片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还要切实地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为他们解决些具体实际困难。”聂帅说到这里,又深入浅出地解释道:“尽管我国暂处自然灾害期间,大家的生活都比较清苦,但你们一定要努力创造一些条件,尽力改善他们的营养不良状况。”李书记听后忙说:“行,我们一定努力设法解决。”聂帅听后,仍有些不太放心,又告诉他:“粮食定量是国家定的,一时不一定好解决,但可设法在加强副食方面解决,还有,住单身宿舍的科技人员,每个房间是否可以少住几个人,他们爱学习,室内的灯光太暗了,是会伤眼睛的,能不能换个大点的灯泡或日光灯,让光线更亮些。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否给他们每人配备一个小书桌,我认为这不叫特殊化,这叫工作的需要。让他们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国家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既利国又利民,何乐而不为呢?”
“好!这些事我们都能办到,并且马上就办。”在场的厂领导齐声回答。
聂帅离厂后不久,厂领导根据聂帅的指示,很快地一一落实了。不仅使拥挤不堪的单身宿舍得到了调整,特别是那久已暗淡的灯光一下子明亮了许多,他们在业余时间里,坐在宽敞、安宁的明亮的灯光下,奋发读书。直至后来又一次次地研制出新产品后,他们总要情不自禁地对着这盏盏明亮的灯光,久久地、深情地凝望着,并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这可是一盏永远亮在心中的灯光啊!……
然而,更感人至深的还是,时隔三十年后,我在一篇回忆《1960年,聂帅在宝鸡》的短文中,提到了这盏亮在心中的灯,做梦也未敢想到这篇短短的拙文刊出后,竟让年过九旬的聂帅看到了,他非常高兴地让秘书同志连连写信鼓励我说:“你是位有心人。……”并再次教导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依靠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高度重视文明生产等,仍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措施。”
读着这暖人心窝的教诲,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盏“亮在心中的灯”。每望见这盏亮在心中的灯啊,我就象看见了党,因为党的光荣、伟大、可爱不是抽象的,而是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用他们尊重知识,爱护人才而体现出来的。
图为聂帅当年在宝成厂视察时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