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建扶贫基金会开源 变输血为造血扶本
我省各级工会5年帮8861户职工脱贫
本报讯 我省各级工会组织在地方和企业党政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大力开展职工扶贫工作。经过5年不懈的努力,所扶持的16200户贫困职工,目前已有8861户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脱贫率达54.6%。
1985年冬,省总工会在对全省职工生活状况调查时发现,由于一些企业不景气,一些职工子女多、就业少,一些职工或家属长期患病或者低智能,以及一些职工家居农村经济负担重,造成占全省职工总数11%的职工家庭每月人均生活费不足25元,处在贫困线以下,严重的地区贫困职工数高达20%。
为使扶贫帮困工作有基础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在各地市及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各级工会组织首先抓了建立扶贫基金会的工作。省总工会先后拿出了33万元无息贷款。在省总工会的带领下,目前全省工会系统已成立了310多个扶贫基金会,筹集了370多万元的基金。同时,他们改变以往单纯救济输血为帮其增加造血功能的扶贫办法,着重从三方面进行扶贫:一是为贫困户职工子女开辟就业门路,增加其收入。千阳县总工会采取上级贷一点、行政借一点、工会拨一点、职工集一点的办法,共筹得34万元,开办了为生产配套和利用生产余料生产的塑料编织厂、纸箱厂、水泥袋厂等六七个工厂,解决了250多名贫困职工子女就业问题,使这些职工家庭月均增收百元多,人均月生活费一下子提高到50元,摆脱了贫困。
二是帮贫困职工选好经营项目。根据贫困职工家庭没有固定收入的实情,几年来,我省不少基层工会分别贫困户职工家庭人员能力情况,给他们贷以本金。帮他们干开小吃点、压面点、针织缝纫、杂货铺、修理等营生,使这些职工见日有收入,生活得到改善。铁一局职工彭左延领到贷款后,不知干啥好,工会干部三次去他家,帮其确定了经营项目,使其很快甩掉了贫困户帽子。
三是大力开展科技扶贫。据调查,我省百分之七八十的贫困职工家居农村,这些职工家庭有劳力,但没有资金没有致富本领。鉴于此,各级工会组织努力使其掌握致富的一技之长。几年来,宝鸡市、千阳、丹凤、洋县、扶风等地县工会或教育工会,先后聘请了80多名科技人员为贫困职工做科技扶贫咨询,提高贫困户职工家属种植、养殖技术,还提供科技信息上千条,科技报刊杂志3000多份,使很多贫困户职工有了致富专长,成了当地有名的专业户。
本报记者 曲亚沙
本报通讯员 帅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