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游学吧”
毛泽东游学记
李宏天
1916年下学期,毛泽东阅读的各类报纸中,又多了份《民报》,这份报纸是黄兴等在日本创办的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局限,当时在湖南一师上学的毛泽东要读到这份报纸还很不容易,这多亏了学校一位姓唐的老师。
从小有着强烈爱国热情的毛泽东,对《民报》很感兴趣,唐老师每次给他的《民报》,他总要一字不漏地读上几遍,他除了从中懂得中国同盟会的纲领与活动外,还获得了好些社会知识。
一天,他从《民报》读到这样一篇文章,说国内有两个学生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徒步旅行全中国,他们竟然一直走到了西南边境的打箭炉(今四川省康定),毛泽东读了很受启发,就在心里拟定了一个计划。
第二年夏天,学校放暑假,同学们纷纷离校回家,毛泽东也回到了韶山,在油灯下,他当夜向母亲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到农村作一次长途旅行,体察民情,学些社会知识。母亲觉得他的想法有道理,便欣然同意,还说:
“润之,妈给你点钱吧,免得路上为难。”
说着,母亲起了身,毛泽东忙拦住母亲:
“妈,不要钱,不要钱,您放心吧,我另有办法哩。”
第三天,毛泽东返回了长沙,来到正在楚怡小学教书的学友肖子升家:
“子升,我们外出搞一次长途旅行好不?”
“到哪里?”
“到乡下。”
“那要带多少钱?”
“不要带钱。”
“不要带钱怎么行哟?”
“我们游学吧。”
接着毛泽东把要到的地方、路线以及其他方面的想法都告诉肖子升,子升听了笑容满面,连连点头,而且一个劲地称“好”,两个人议论了一些别的事情之后,毛泽东就起身告辞了。临行前,毛泽东跟肖子升约定了动身时间。
过了几天,毛泽东又来到楚怡小学。他穿着一件浅蓝色的单长衫,带着一把油纸雨伞和一个角上蓝花印的棉布包袱,布包里有一套换洗衣服,毛巾、笔记本、笔墨和砚池。肖子升见毛泽东来了,稍作准备就一同启了程。他们渡过湘江后,脱下脚下的布鞋,换上草鞋,然后走上了山间的石板路。一路上,他们谈笑着,彼此都很兴奋,肖子升还抽空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雨伞行囊荷一肩,
头无冠戴手无钱;
去看河山千万里,
如何整顿仗空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