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潜心三载金福姬夫妇攻克印染难题四处奔波无厂家使用二老忧心如焚
本报讯 一项填补世界毛纺织业印染空白的发明——“羊毛及其织物的酸性媒介染料染色法”,经西安213所退休工程师金福姬和她爱人金凤祚近3年的潜心研究获得成功。但是这样先进的成果却找不到使用厂家,使得两位发明者忧心如焚。
目前世界上毛纺厂传统的上色工艺一直是使用一种有剧毒的化工原料“红矾”。我国的300多家毛纺厂每年需用这种原料4000多吨,不仅要耗资3000多万元,且给环境保护带来极大危害。毛纺厂排放的废水中,有害物质六价铬离子的含量大大超标。如何取代“红矾”来印染一直是世界上纺织工业生产上的一个攻关课题。金福姬和金凤祚夫妇1987年退休后,就摽上了这道难题。他们把家里的卧室改造成了实验室,书柜上、厕所里到处摆满了各种化学试剂和试验工具。查资料他们全国各地四处奔跑,做试验炎炎夏日对着火炉苦熬。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3年的努力,耗尽了他们的2万多元积蓄后,终于成功了。
这项由壳聚糖醋酸盐来替换部分红矾的发明,不仅可使产品质量提高,使成本比原先降低一半,最大的优点还在于使染织过程中红矾的使用率减少40%——70%,使排放的废水中六价铬离子的含量由每立方米200—300毫克降至规定的每立方米0.05毫克。这项发明于1989年8月获得国家专利,并受到纺织部的赞誉。
近两年来,为使发明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金福姬、金凤祚带着他们的发明先后到西安、咸阳、沈阳等5家毛纺厂推广,这些厂家试用后都认为不错可行。但却因用惯了传统工艺和环保意识差,谁也不愿先用。如有家工厂,厂长和生产部门研究决定“今后就用这种产品”,但却因“过去谁也没用过,出了问题谁负责”的顾虑,已过两载而不能付诸实施。
金福姬夫妇痛心地对记者说:“我们赔了钱受了苦事小,但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呀,我们吁请有关厂家扔掉因循守旧的思想,看着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马上就干;我们也希望这些企业的主管部门能采取措施,为新技术的实施应用鸣锣开道,予以大力支持!”
本报记者
曲亚沙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