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尽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本报评论员
尽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自觉地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实现第二个转变的关键。
当前,在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科技与经济脱节,科研成果在生产上得不到及时的应用。就拿我省来说,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国营企业技术人员和全省综合科研实力均居全国前茅,“七五”期间取得了两千多项科研成果,但近70%得不到推广应用。像金福姬夫妇研究的这样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明创造,找不到婆家的现象,绝非个别。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思想不够解放,政府和有关部门缺乏有力地组织协调,建立完善有利于新技术推广的机制;二是部分科技人员,“科技工作面向生产”的观念不强,特别是一些生产厂家由于缺乏资金和怕担风险,宁愿花大价钱进口设备,不愿运用本国的新技术;三是技术市场不活跃,信息不灵通,加上科研经费少,中试条件差,以及不正之风的干扰等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推广。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各级党政和工会组织要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并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依托的机制,使科研成果的推广成为各个部门、各个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的自觉行动。第二,要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推动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成果有偿转让和全程服务,使科技开发部门能沟通渠道,积累资金,增强后劲,稳定队伍,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用自己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成果去参加世界竞争,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国外的新技术,也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消化吸收,去创新发展。切不可崇洋媚外,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