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阳光的人
——韩城矿务局职工优秀作品评奖印象
●李星
韩城与不朽的夏禹、司马迁联系在一起,这里有中华民族青春期勃发的事业和理想,这里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的蕴藏,煤更是与韩城丰富的文化蕴藏相比美的物质宝藏。这一次的煤矿职工文学作品评奖活动,正是对他们丰富的精神创造的一次展览,一次检阅,它的意义是自不待言的。
粗读了一些参选的作品,一个突出的感觉是诗歌创作量比较大,成绩也最为可观。可能是因为这些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与开采者,工作比较紧张,无暇于篇幅较长、规模较大的作品的创作,也可能因为煤性属火,易于引发诗的情绪,但是归根结底,却是煤矿职工对于自己事业的热爱,对于自己生活的无可遏止的激情。而他们的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渴望阳光。”这里既有冯骁的对于煤矿工人“托起照耀祖国的今天和明天的鲜红太阳”,“我们骄傲/每个人都拥有一颗太阳一轮月亮”,这样的博大心胸、雄伟气魄的礼赞,也有黄玮以一个实习矿工的体验所抒发的生命理想:“我怎能成长为一株/挺拔的树,和一束亮丽柔和的光/穿行在这些岩巷之间”。陈文野的《我渴望阳光》发表时署为散文,但我以为这是一首很精粹的诗,从文体上说至少属于散文诗,它把一个矿工走出矿井后的感觉、心绪,写得赤裸而冷峻,悲壮而不悲伤。这种对阳光的敏感和渴望,既有煤矿工人职业的特点,而又不是职业的原因,因为祖国母亲也在苦苦的渴求。这就把作品的意绪扩大了,升华了。
参赛的剧本中,给我留下了印象的作品是舞台剧本《煤海情波》、广播剧《孩子的呼唤》,两部作品的文学水平都不能算低。前者塑造了一个虽然身为采煤工,却不放弃理想的追求,并且敢于与社会邪恶势力作斗争的青年工人形象,展现了矿区人们新的思想风貌。这部作品将丰富的内容浓缩于一场家庭生活中,角色对比强烈,人物形象鲜明,设扣解扣(转化)自然,富有较强的生活情趣和戏剧效果。《孩子的呼唤》戏剧冲突,虽然来自一场误会,但却较好地展现了失爹的孩子对父爱的期盼,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笔者一直认为,由行业职工自己编剧的文艺作品,应该有该行业最贴近的生活问题,但同时,行业文学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艺术水平,实现自己更大的文学价值,这两部作品似乎说明了作者们也在努力着。
参选的小说作品不多,但《搓澡》的构思却别有新意,这里有炎凉的世态、冷暖的人情,但更有新的人际关系以及人对人的理解。可贵的是,它象前边的作品一样,都着眼于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向上的主旋律。小说的语言在前边大半部分是好的,有角度、有特色,后边就弱了。除此而外,散文《五月的槐花地》章法谨严,语言清纯,娓娓道来,于篇末点题,较好地表现了矿区美的自然,美的生活,美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