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焊工董兆军
小伙子虽仅有29岁,但焊接水平却闻名省内外,现已成为一名国际焊工。他,就是九冶机电安装公司焊工——董兆军。
那是1984年,九冶举办焊工培训班,刚当焊工的董兆军要参加。老师被他的决心感动了,破格让他学习。上理论课他仔细记笔记,实践中他边干边研究。盛夏,他白天一身汗,晚上汗一身,业余时间全部用上了。结业考试他夺得实际操作、理论考试第一和第三。培训班结业了,可他学技术的劲头丝毫没有减。腿没劲,他就练下蹲,三个、五个,最多达到32个。手没劲,他就练哑铃、练打羽毛球。工作中,他的手上、胳膊上被电火花烧了几十个泡;晚上他常常看焊接方面的书到深夜。《焊工工艺学》《焊接中的气体》等,只要有焊接方面的书,他都买来、借来看,有的还做了笔记。
在齐鲁乙烯施工中,由于工期紧,一天要干10多个小时,一回到宿舍,大家都累得躺在床上不想动,可董兆军回来不是看书,就是记笔记,总结一天的焊接问题。有人说他:“小董,白天劳累了一天,还这么大的劲。”董兆军笑着说:“焊接的问题弄不清,我睡不着觉。”直径1.2米的管子,仰焊不好焊,为了学技术,他让别人干俯焊,自己干仰焊。就这样,在师傅的帮助下,经过几年勤奋学习,他的焊接技术已崭露头角。
1987年,联邦德国焊接学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国际焊工培训班,标准采用DIN——8560国际标准。他在对接平板、平角缝、仰角缝等8个项目中,以优异成绩获得国际焊工合格证书。
去年洛阳炼油厂新建的催化裂化装置的主风机从美国引进后,在场的美国专家一看董兆军带来的焊工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很不高兴。为啥?材质是不锈钢,线膨胀系数比普通钢大1.5倍,主风机和工艺管网的收缩量必须小于0.1毫米。同样的设备,一些老焊工都要返工二、三次,何况这些小青年。技术高超的董兆军看出了美国专家的心思,他没有解释。上去一焊就是四个多小时。焊花闪闪,美国专家的脸被映得由“冷”变“热”。经过探伤检测,焊接缝收缩量只有0.02——0.085,焊接质量一次全部合格。美国专家激动地拍着董兆军的肩膀,竖起大拇指说:“没想到你这么年青,就有这么好的技术,我佩服!”
几年来,董兆军焊接的物件没有一次返工。他夺得全国冶金青工比武焊接第一名,被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手,去年在郑州的焊接比武中,8个项目,他夺得3个第一。还被树为省冶金系统“青年十杰”之一。 (罗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