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为使10万公顷庄稼喝上水
——水文地质一队泾惠渠灌区普查组记事
今年初,不断有告急的信函飞到省水利厅领导的办公桌上,横跨陕西泾阳、高陵、三原、临潼及西安阎良四县一区所属泾惠渠灌区的1090平方公里、10万公顷的农田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夏季灌水期水量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庄稼丰产丰收!
消息传到了陕西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队。4月,该队梁元申等6人受命于急难之际,组成了泾惠渠灌区普查组,承担起了5个月完成调查该灌区地表水、地下水的利用现状,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和埋藏条件,为解决该地区水荒提供勘探依据的艰巨任务。
面这样广,线这样长,而且一平方公里:就要有一个普查点,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和两条腿,工作用具是地质锤、测绳铁铲、罗盘等,时间又这么紧迫。到底该怎么办?6个人聚拢在了一起,分析情况,统一思想,最后大家的心声凝在了一句话上:为了数百万农民的利益,拼了!
乡间荒野路几乎没有平坦的,到处有沟沟坎坎。他们每天就是在这样的路上一走就是几十里,甚至上百里,遇到沟壑和不能骑车的路,还得叫自行车骑着自己。大家的腿跑肿了,屁股被磨得血往裤外渗。在今年暑期太阳特别毒热的那些天里,大家背被晒得一天掉一层皮,可没有一个人叫一声苦,打过退堂鼓。
一天,组长薛武海和两名同志到离阎良驻地20多公里以外的米家湾做抽水试验,由于黄土塬区水量补给不足等因素,到了晚上9点多还无法测出数据,但此时天已是漆黑一片,早已超过返回驻地的时间,但他们说:今天的工作今天一定要干完,决不能拖到明天,扯进度的后腿。于是他们从附近村庄借来手电,凭着点点微光一直干到凌晨2点,测得了所要数据,才同分为两批来找他们的同志返回。
由于长时间的劳累,许多同志病倒了。一天,后半夜3点多钟,组员王友林发高烧39.7℃,同志们用自行车将他送进了乡卫生院。天亮后大家劝他在家里休息,他却说:“我不干就得别人替我干,工作这样紧,大家都很辛苦。”就这样,他拖着病弱的身子硬是背起了地质包,跌跌绊绊,地走了25里路,来到了普查点,坚持工作到天黑。
为了确保普查质量,年过半百的技术负责人梁元申,经常和年轻人一起骑车外出普查。一次,在一个普查站工作将结束时,他带领全组同志复查普查资料,发现有处地貌界限划分得不十分清楚,于是带着大家一直从阎良附近追到了富平县境内,往返跑了40多公里才搞清楚。
9月27日,他们终于全部搞清了那片广袤土地的地质地貌、地下水分布、水质和埋藏情况,提前3天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那天凯旋时,在当地干部欢送时的感谢声中,在农民们掰着指头估算庄稼喝饱水后将增产多少的声音中,他们享受到了最大的快慰,几个月的辛苦全化成了醉心的甘甜。 (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