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手 王立臣
车、铣、刨、磨、钳等工种无人不晓。但在5702厂还有一个工种没有上目录,那就是“综合型工”。这个“综合型工”叫王立臣。
王立臣七十年代就毕业于空军某技校。他在生产实践中勇于进取,又掌握了车、铣、刨、磨、镗以及钣金等技能,成了小有名气的多面手,所以人们称他为“综合型工”。一次厂里揽来了百万元的民品,下好的材料和半成品堆积如山,领导和同志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对此,厂部在5000名职工中公开招标。他与另一同志挺身投标,一举攻克难关获重奖,王立臣初露锋芒,立了三等功。
有人说王立臣在生产线上总是“硬碰硬”。此话算是言中了。去年,国家有关部门搞一项在煤矸石中取煤气的科研项目,其中燃烧室的制造是重大难题。要求用一毫米厚的高温合金钢做成波纹复杂的桶体,在上面再打180多个大小不等,分布均衡的小孔,且保桶体不变形,难度很大。主管单位跑遍全省对口厂家,都无人敢接受。而王立臣知难而进,和另一位同志经过反复研究,用多种方案试做。王立臣一会儿开镗床,一会儿用车床,交叉作业,轮番加工。只三个月就提前完工,为工厂创利四万元,这次王立臣又立了二等功。
随着实践的深入,王立臣的功底越来越厚,有什么难“啃”的骨头也总是要找他。比如:今年三月,工厂开发一种新型航空发动机修理工作,几百道工序通过后,在更换一级涡轮盘时卡了“壳”。面对大片分解的发动机零部件,不少人一筹莫展。最后只好把王立臣找来了,可制造厂的代表一口断定:“你根本干不了。也没有这个条件。”说没条件,一点不错,既无专用设备,王立臣也没有见过,仅有一台镗床能承载500公斤,而加工件及夹具重量则达1500公斤,严重超载,纵横难移。镗床工作台行程为0.8米,而加工件直径为1.4米,困难不可想象。但王立臣不慌不忙地先看图纸、看加工部件。然后把机件搬上镗床,又一次次地调整,一遍遍地测量。他用一套土办法突破了一道道工艺“卡箍”,在这个难以逾越的航空高难工艺上又创出了奇迹。大家一致公认王立臣又为企业立了大功。厂长下令:破格给王立臣晋升为工人技师。
(刘德文 李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