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斯瓦见闻
孔保尔 赵娟
两伊战争结束两个多月后,我们来到伊拉克第三大城市一摩斯瓦。摩斯瓦远不象想象的那么美丽,城市脏乱且小,人们贫富悬殊,生活差别极大。男人们都当兵去了,家里剩下的只有妇女和小孩,工厂里的工人也几乎都是女人。浓厚的宗教气氛笼罩着整个城市,从早到晚都异常的宁静,没有喧嚣,没有吵嚷。摩斯瓦城里没有影剧院,没有歌舞厅,更没有卡拉OK。电视倒是有,都是阿拉伯语,我们听不懂,颇觉孤独,只有那美妙的音乐,楚楚伴人。
摩斯瓦城不大,一个小时就能转遍,从这里坐小汽车六七个小时便可到巴格达,但乘火车却要一整天。城里小车特别多,有的人家有几个人就有几辆车。由于交通靠驾车,所以摩斯瓦的铁路运输发展缓慢,通往首都的列车一天只有一趟。大街上的妇女,都身着黑袍,头顶面纱,急匆匆地行走。但在一幢气派非常豪华的住宅门前,一位金发碧眼、皮肤如雪、浑身珠光宝气、赛过电影明星的年轻女人,从铮铮闪亮的豪华轿车上下来,往那幢宅院的大铁门里走去。她没有穿黑袍,也不戴面纱。然而,摩斯瓦更多的还是穷人。在我们住地附近,有的家庭孩子成群,住所并不宽敞,现代化生活用品仍然匮乏,有的家庭连一辆小汽车也没有。
摩斯瓦有两条神秘的商业街,男人街和女人街。男人街女人不去,女人街男人不来。有一天,我们几个中国巾帼,不受当地风俗约束,闯入了长长的男人街。其实这里也不神秘,只是卖的东西女人不相问津罢了。我们又走马观花似地逛了一圈女人街,当然这里卖的,男人们也不感兴趣。在这两条街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几乎都是舶来品,价格便宜得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家电商品从彩电、冰箱到风扇、电饭煲等等,都是日本货,服装鞋帽和妇女化妆品都是美、英、意大利和法国的,南朝鲜的印花布料也充斥其间。最令我们兴奋的是,不少商店出售中国货,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标志格外可人。我们统计了一下,共有铅笔、钢笔、橡皮、文具盒、书包、针线、妇女用的头巾、围巾、发卡、梳子、镜子以及自行车等等。看到如此众多的国货走向世界,我们感到无比自豪。这些从小就熟悉的来自家乡的产品,使我们的心一下子就飞回了祖国,不再有身处异邦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