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西安(散文)
田雅鹤
匆匆的人流,匆匆的车辆,……匆匆的又一天,连思想都是匆匆的。偶拾几节,略作札记。
——城——
已不是封闭的城了,缺口也不是伤口。古城的肺活量逐年增大,城门难以负荷,遂开些缺口呼吸。
城墙修膳工程正在继续。民工们砖砌得细心,险些将眼珠子嵌进去。“这是咱西安的门面。有些老外眼贼得很呢。”民工说。
我问:“咱修城就是为让老外看吗”?
“那自然。不然国家弄这些砖还不如给咱盖房去。为的就是老外腰里的钱嘛。”
西安人对“老外”早已不稀罕了,常可以看到外宾与摊贩在讨价还价。但古都西安对于外国人依旧保持着永恒的神秘,就连我们自己也窥不透这厚厚的城究竟凝蕴了什么。外国人不断地进来,中国人不断地出去;人家看我们的历史,我们看人家的现在。
我不禁又深悟了《围城》中关于“城里城外”那句名言。
可正是这城,使我们在不断地延伸着眼光,看到了我们需要拥有的许多东西。每登此城,总有一种伟大的感觉酿在心上,教我不得不掂量历史予我们的负重。
——正负文化——
进书店转转,越感囊中羞涩,买了几部大部头,使只剩下了饭钱。承仰这西部经济文化之都,总想着看透些什么,但转了半天,只强化了一个观念一一“商品经济”。
几乎连艺术都做了商品。
一位同行的无名画家,做梦都想让自己的作品悬于神圣的美术家画廊里。以前每到西安,总要留恋于画廊中,逐室观过,潜心揣摩。但今天,他一进去就出来了,接着是长时间的沉默。
画廊里人迹寥落,一层二层大厅里,散漫的人游在色彩斑斓的低档服装中,令人很难相信楼外巨幅海报上画坛名宿××的画展曾经或正在这幢楼的上部进行。今天是星期日,三层以上“游客止步”。
又走了几个冠以文化名称的店或社,见也是书及字画与服装等百货相杂其间,于是便全体悒悒地回去。
倒是街头巷尾有不少专门售书的摊位,虽说武侠言情、隐私卜卦等居多,但还是有了名著之类,且有人问津。朋友说:“那名著是撑摊子的。摊底还有‘新鲜’货,只是不敢拿出来见太阳,靠的就是霉味赚钱。”
“明天到博物馆转转吧,新建成的,储了不少纯正的精神。那些民族的东西,是谁也改不了的。”我由衷地告慰大家。
——不只是伞的问题——
憋了多天,雨终于下了。西安人高兴,未带雨具的外地人却苦恼。湿淋淋的去拜访谁都觉不妥,只好一个商店一个商店踅过去,躲着洗礼,也躲着店员的询问。
于是,大小店铺都推出了“雨具大削价”的牌子,由原八元一把伞“降”到十元一把出售,购者云集。
我和朋友是执意不肯就范的。于是我们就躲进了钟楼邮局。买了份杂志,却找不见一个空座位,只好站着看了。
“北京市逢雨天,街上出售一种一次消费的纸伞,价格不到一元,售量大得很。”朋友告诉我。
雨小了,走出邮局,满眼里伞的世界,很是缤纷。但我却很想看到那种质朴的“即时”伞。(作者系渭南地区工7商行职工)
点评 西安是陕西的省城,陕西的作者大都来过西安。当你在西安街头走过的时候,你肯定有过些感触吧?写出这些感触,就可能是一篇好作品。作者对西安古城的思索,给新作者们提供了一条线索。这篇散文文字不错,可惜的是作者没有把西安的变化,尤其是好的变化写出来。